Dec.04.2016

窮忙|人們拚命工作,為什麼卻還感到貧窮?

近幾年,台灣媒體形塑出一個新名詞「青貧族」 — — 年齡介 30 至 39 歲,範圍有時涵蓋剛畢業的新鮮人 — — ,指在消費物價不斷攀升的環境,這群人卻無法停止對「薪資趕不上物價」的沉痛:萬物皆漲,唯有薪水毫無變化。

今年九月,《天下》專題報導這群青壯年遭逢的困境。當中提及包括現實層面:物價指數是出生時代的近兩倍,十年間的薪資不進反退,房價飆漲、蝸居現象、結婚及生育率也產生劇變;以及心理層面:人們對生活很難以感到富足。因此,這又讓「小確幸」、「厭世」等用語問世,以此來代表這群人的處境實為恰當。

 

我們這個世代:窮忙世代

回顧到 90 年代的美國,當時就已誕生出「窮忙族」( Working Poor )這樣的專有名詞,而近年媒體愛用的「青貧族」、「貧困世代」、「崩世代」、「厭世代」等新興辭彙,不過是晚期才衍生創造出來。

如若拆解「窮忙」一詞來看,會發現其實非常矛盾,就如本書作者所認為,「任何辛勤工作的人都不應該是貧窮的」。但將這兩字組合起來,卻解釋出「越窮越忙」或是「越忙越窮」,無論何種,兩字之間既是因亦是果,交互作用之下,便成為一種複雜難解的社會現象。

而為了理解「窮忙族」,作者走入底層社會採訪勞工家庭,並隨訪他們生活中會遇到的其他人(像是醫生、雇主、房東、警察等),因此,從本書了解到的「窮忙」,其實是由勞動世界所發生的一切描繪而來。

相較之下,日本經濟學家門倉貴史在其著作《窮忙族》中,則是以「無論如何地拚命掙錢,也僅能夠支付生活基本開銷」來定義這群人的狀態,不管是藍領階級、抑或是白領階級,他強調的是,任何人都是有可能陷入「窮忙」之中。

比方說,在幾年前,「窮忙族」一詞在中國社交媒體上突然爆火,多篇文章評論道城市人為未來而忙碌、為生活而汲營的樣子,流露同情與哀傷;甚至後來微信上,幾篇關乎「北上廣深」等評論就有大量點閱及分享。

「國家經濟的起起伏伏,對這些人沒有太多的影響,不管景氣是好是壞,他們都過得很辛苦。」

work
(不管是藍領階級、抑或是白領階級,他強調的是,任何人都是有可能陷入「窮忙」之中。|圖片來源:shuets udono

類似辭彙興起和大量的文章討論及瘋傳,亦即表示人們其實對「窮忙」是有感的,因而才有去理解它的動機,以及上述這些「市場需求」之產生。

回到本書,裡頭掛名登場的人物都是真實的,他們「精疲力竭、苦苦掙扎,薪資無法讓他們遠離貧窮、改善生活,而生活也反過來困住了他們」。對這群人來說,生活並不允許他們憤怒,因為憤怒即是一種奢侈。

當閱讀完書之後,接著舉目台灣社會現況,你我可能就會想問:到底是哪裡出錯了?

 

笨蛋!問題在經濟!

嗯,如果認為只是經濟問題,那真的就是笨蛋了。

「對每個家庭來說,貧窮的組成都是部份經濟因素、部分心理因素、部分個人因素、部分社會因素;部分過去影響、部分現在狀況。每個問題都會擴大其他的問題,還緊密相扣。」

書中各章節說明了許多現象及原因,其中「居住問題」、「社會及心理因素」在過去閱讀的書目曾經分享過(我有將連結放在最後)。這邊另外提出其中一項,是自己讀過之後較為有感的 — — 亦即是,教育。包括專業技能以及軟技能兩部分。

專業技能的部分,我們能從書裡延伸思考的是,那些相對較好、與較差的學校之間,擁有的資源、師資、學生與其家庭、學習氛圍、地理環境等多項因素,是如何影響學生,並觸及校園到職場?而又造成哪些社會問題之產生?

「軟技能應該是在家庭中學習到的,不過在很多情況下,家庭放棄了這個角色,丟給學校;反過來,學校又把這個角色丟給雇主,雇主簡直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而軟技能的習得,則是讓我想到《絕望者之歌》的作者,也同樣提過類似事情。再以台灣作為例子,「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Teach for Taiwan,簡稱 TFT)便是立志於偏鄉教育,以彌補學校之間教育不平等的問題,而除了在專業技能上,該組織也非常重視軟技能(包括陪伴)這塊,對於學齡孩童而言,任何一塊拼圖都是不可或缺。

TFT

(為台灣而教( Teach for Taiwan,簡稱TFT )成立於2013年,其概念與模式啟發自 Teach For America(為美國而教),是致力於解決「教育不平等」的非營利組織,期望為每一個孩子創造平等的教育機會。|圖片擷取來源:Teach for Taiwan

教育問題就如同觸手,除了個人自身以外,也會延伸到他們的家庭、職涯發展、面對生心理問題時的解決能力,造成偌大的影響;而有些時候,甚至會反過來影響他們所能接受到的教育機會。

「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沒能替他們打開視野,沒能讓他們看見廣闊無盡的可能性。」

光從這裡就能了解到,一件事情的產生並非只是一個單獨的問題,實則是一系列環環相扣造成的問題之現象。而這些,真的都需要更多人來關注、並且思考如何解決的。

 

哭啊!喊啊!那些既窮又忙的人們啊!

總括來看,階級、文化和語言差異,是讓不同身分的人造成隔閡的三劍客。在美國,過去人們皆視之而不見,直到川普寫下歷史性一刻後,人們才終於理解到它們的重要性。而台灣呢,想必也存在著階級差異,並且,於文化、語言之討論上,近年更逐漸將「外籍移工」包含其中,可說是好的開始。如果說,我們還像過去一樣習慣將問題視為不見,直到哪天發生某種現象,而又開始抱怨應當檢討、尋求彌補解方時,或許也已經很難挽回什麼了。

不可轉載
Po Hua
分享、閱讀、寫作、攝影|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平時感性,做事理性|生活目標是,當一個說好故事的人|Medium 網址:https://medium.com/@pohua_tony1995
分享、閱讀、寫作、攝影|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平時感性,做事理性|生活目標是,當一個說好故事的人|Medium 網址:https://medium.com/@pohua_tony1995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