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23.2016

讀食物攝影

讀一本書,我想像她的畫面;讀一幅影像,我想像她的字句。想像的過程也是解謎的過程,我從細節中發掘關鍵,當做是場內向性的審美體驗。

學生時期,我相當喜愛法國印象派畫家雷諾瓦的《船上的午宴》,第一次到華盛頓DC時,就把收藏該幅畫的私人美術館 The Phillips Collection 列為必訪,當時還買了她的導讀本,薄薄的不到 15 頁,約 35 x 25 公分大小。多年來,我早把她封在青春的記憶裡,現在住來這邊了也沒去找過她。然而,此書倒成了我探索畫作的起點,往後閱讀寫畫的書,遇到豁然開朗時,便有破解密碼般的心情。

每個人欣賞影像的出發點和過程不同,我所謂的解碼有時是私人且固執的,要有佐證和自身思考,才能有效分析。我會想,17 世紀比利時畫家Pieter Claesz (後來搬到荷蘭) 和 18 世紀法國畫家 Jean-Baptiste-Siméon Chardin 都擅長日常食物靜物畫,兩國人民的生活態度與宗教信仰差異是否透露在畫裡?除了歷史人文背景之外,我也想知道,為什麼我對這幅畫特別有感觸?她在哪處擊中了我?我逐漸累積的知識和經驗是否影響我對畫的回應?如果一幅畫被讚為是一場線條、對比、均衡、色彩和質地的交響樂曲,那麼,畫家是如何表達這些元素的?

同畫作,攝影透過一個景框傳達當初那個時代的物質和精神狀況,反映拍攝者的述說渴望。我對照片產生的可言喻的和不可言喻的、感性的和理性的反應,正是我和她的溝通。當照片如此在我面前復活起來,她就不再只是一張擺在我面前的圖像,而是瞬間創造出來的一首詩。多麼單純的力量。

此篇我以備料中的黃玉米照片為例,從我個人認為易被忽略的色彩構圖與層次,約略分享我如何分析這兩項食物攝影的拍攝元素。其實,我們日常穿衣的層次和色彩搭配觀念與食物攝影是相通,也用在人像、街拍、生活、風景等等攝影。

corns-on-blue-plate

《色彩》
有時候食物攝影師和造型師像畫家,可以挑選想要的色彩來擺設,只要有耐心,也可以佈置心儀的光在色彩上做另一層變化。色彩在食物攝影尤為重要,畫面中每個物體的顏色微妙地交互影響,形成攝影人與觀者的視覺和心理交流語言。

顏色在照片中的位置,以及本身的飽和度和明暗度都在敘述故事和表達個性。攝影師利用類比色/相似色(例:紅、橙和棕是類比色)讓顏色在轉換間順暢自然,整體色彩協調柔和。對比則能顯現顏色的相對張力,惟當對比面積過大、位置顯眼或層次勝於主體,就發生了干擾視線的可能,再而分散主體的吸引力,造成畫面不平衡。

有關這張玉米照片:

主角是玉米,畫面中所有的色彩想法都從黃色衍生。黃色是十分亮眼的,擺在暗色桌上,無須什麼光,就能自動發亮。用藍盤裝黃玉米是冷暖對比色的運用,冷靜的藍把活潑的黃穩住,並讓桌面的咖啡色不那麼沉、那麼暖。不可避免地,因對比的存在,我在看玉米時,極有可能被盤子的藍拐走。但是藍盤露出的面積不太多,而玉米分散的模樣形成一個圖形,堆起了玉米的層次感和立體感,適當地把注意力拉回。除此之外,藍盤和黃玉米之間尚有其他消長,比如藍盤的淺褐盤緣與玉米同色系,緩和了對比的強度。畫面裡的藍若不存在,玉米的黃色與桌面的深咖啡色因是類似色,顏色反差較微。

(註:從色環來看,黃色與正對面的紫色是互補色,我卻未嚴格看待,而是把紫色旁邊的藍亦視為黃的對比,況且照片裡尚有與藍色互補的橙色。)

每件物體包括顏色,在影像都有視覺平衡的作用。小藍碗在此尤為重要,它較小的形體和較飽和的顏色平衡了另一邊體積較大但顏色不甚飽和的藍盤。試著把小藍碗遮掉,便知一二。

畫面角落以相關顏色來締造與主體的色彩關係– 藍盤左側的小藍碗、灰藍餐巾和黃玉米、散落桌上的黃玉米粒、偏橙的洋蔥皮和大蒜皮、淺木色的刀柄。換句話說,在這張照片,藍盤中的玉米與相似顏色的玉米粒、洋蔥皮、大蒜皮和刀柄形成相互的色彩關係,小藍碗、藍盤和灰餐巾(一般灰色有藍、綠或紫三種底色,與藍色是對比色的黃色食物並放,其藍底色容易顯現出來),也有同樣的連結關係。

色彩關係同時引導視線的延伸– 小藍碗、藍盤和灰餐巾形成的對角線;藍盤、藍碗、洋蔥及全根玉米、洋蔥、刀各自形成的三角形。

《層次》
層次是在一個框景內,將多個物體放進來,不論放在前景或背景,透過主配角關係,訴說一個更完整的故事。舉個簡單的例子,常見麵包的照片多不是一條麵包擺桌上而已,它會加些與切麵包有關的東西,像是廚巾、刀子、砧板,目的之一在於透過物件的重疊呈現層次。

25961881361_be2ff979ca_o

當主角層次夠豐富,可無須再在它的周圍做其他裝飾。若想進一步挑戰自己,就加東西進來,惟這些東西都只有一個目的:輔助影像主題和主角。試想,一盤切下一塊的蛋糕,若單塊蛋糕是拍攝主角,幾乎近整盤模樣的蛋糕即使透過景深虛化處理,同時也入畫面的話,是否會分散觀者的注意?

前陣子編輯友人寄了本家常食譜書給我,請我幫他看裡面的攝影。書中每張食物照全統一佈景- 料理下面放條餐巾(或捏皺的,或摺疊的,或攤平的),再擺個筷子或叉子。造型簡潔是好事,問題在於每條餐巾的顏色與料理貌分神離,各自唱戲;有的花紋比料理吸睛,霸佔了大部分的視線。翻完整本書,我的腦海全是那些餐巾,料理印象全無。這樣的道具就是無意義的,是干擾的。

畫面的層次不是由東西多寡決定。有些照片上面有很多不同體積和形體的東西,你可說那是層次;然而,如何讓觀者對每個物體都有興趣,不覺得紊亂,且能迅速抓到主題,才是層次的關鍵。當照片裡有很多東西,主題又不夠明瞭時,就乾脆點,取其中一部份畫面來拍,專注表現重點即可。加並不難,減才是難。

回到上面的生玉米照片。影像裡的層次包括:(1)藍盤周圍的東西;(2)黃藍對比色;(3)黃、橙、深咖啡相似色;(3)不同大小和形體的器具;(4)左下角的留白空間和放置東西的正面空間;(5)左側的光和右側的暗;(6)散堆的玉米、剝瓣的大蒜、切半的洋蔥。這些層次的質感聯手輔助中間的藍盤玉米,達成畫面的備料氛圍。

可是,這張照片的主角若換成一碗玉米湯,不論湯有多精彩,光是右上角被餐巾裹著的玉米就有可能扼殺主角的風頭,因它的層次包括一排排的玉米、玉米鬚、玉米葉、餐巾,實在過於豐富。至於僅切半的洋蔥,更不用說了,這麼大哪能與焦點這麼親近。

當我們欣賞影像時,先試著讀她,而非覺得美,就依樣畫葫蘆。或許你認為,如此分析意謂得費多時策劃影像,其實不然。拍照時,心中總有個企圖,那是思考的起點。有了讀影像的自我訓練,久而久之,靈感與反應都可能在拍攝時接連而來。

品味,是懂得辨識好的,並且從中取出適合自己的,繼而發展自我的風格。當然,在得心應手間求精湛之餘,也要往舒適圈外移動。

末了,附上一張紫李肉桂烤雞照片,你從中讀了哪些?

roasted-chicken-with-plums

不可轉載
沈倩如
美國食物、生活、旅遊攝影師。原本從事產業分析,撰寫市場報告多年,離職後,因緣際會走入攝影行業,並在台灣出版了飲食文學書。
美國食物、生活、旅遊攝影師。原本從事產業分析,撰寫市場報告多年,離職後,因緣際會走入攝影行業,並在台灣出版了飲食文學書。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