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10.2016

今秋必賞!《交響古今伊斯坦堡》天才鋼琴家 Fazıl Say 作品在台北!

責任編輯:Zeren、Çüen、Ümran

跨境歐亞-交響古今伊斯坦堡(Istanbul Symphony)

11 月 26 日星期六,晚間七點半國家音樂廳,【TSO】跨境歐亞-交響古今伊斯坦堡。今年僅此一場!土耳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天才鋼琴家法佐・賽依(Fazıl Say)所寫的《伊斯坦堡交響曲》,此次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合作搬到台灣來演奏啦!!!與德國交響樂團合作的原班人馬在台合體演出,結合豐富土耳其文化底蘊與傳統樂器的交響樂,造訪過伊斯坦堡的人,千萬別錯過這部《伊斯坦堡交響曲》,它會讓人回憶起伊斯坦堡。我們推薦給音樂愛好者,這場絕對不一樣!今秋僅此一場,先聽先贏!

《伊斯坦堡交響曲》與德國廣播交響樂團合作的精彩內容按這邊 

*土女建議不要全部看完,留到台北看現場,才更有感觸!但是可以搭配著音樂繼續閱讀我們下面嘔心瀝血的介紹喔!

法佐・賽依與《伊斯坦堡交響曲》

土女身為賽依先生的狂熱粉絲,一定要推薦《伊斯坦堡交響曲》給大家!

之前土女介紹過的文章中(認識土耳其鋼琴之王:土耳其天才鋼琴家-Fazıl Say)說過賽依還在安卡拉(Ankara)念音樂的時候就已經被稱做神童,從小開始作曲。還記得在上海聽過賽依本人的演奏會,在中場休息前,幾乎像是想再讓觀眾更加驚艷一樣,賽依多彈了一首《大黃蜂的飛行》(Flight Of The Bumble Bee),這首樂曲的旋律大家都耳熟能詳,何況演藝廳當時聚集了那麼多想一賭賽依風采的音樂學子。賽依在那首《大黃蜂的飛行》直接即興重新編曲與變奏,而即使展現了那麼多的技巧和那麼多種類的變奏,聽眾還是可以聽出那是《大黃蜂的飛行》。在賽依即興的《大黃蜂的飛行》中,完全可以感受那些飛行的大黃蜂多變的心情。

Fazıl Say during rehearsals in 2011

他的即興能力是土耳其作曲家和鋼琴家費曼(Mithat Fenmen)培養的,費曼本身也是20世紀著名鋼琴家阿爾弗雷德.科爾托(Alfred Denis Cortot)的學生。賽依小的時候,費曼就要求他每日基本練習之後,要為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做即興演奏。就像小時候,老師會要求我們寫日記,卻不能寫成流水帳那樣的即興發揮。

賽依就這樣以即興的方式紀錄自己的成長過程。這樣的琴音讓1986年去安卡拉訪問的德國作曲家萊曼(Aribert Reimann)深受震撼,甚至馬上邀請同行的鋼琴家利文(David Levine)去安卡拉音樂學院聽賽依彈琴。隔年,賽依就前往德國杜塞道夫跟利文學琴,之後跑到柏林發展,一步步變成全方位的音樂家。

1994年以他自己的作品《納斯爾丁大師的舞步》(Nasreddin Hoca’nın dansları)獲得了紐約年輕音樂家甄選。這首曲子展現了幻想曲式的基本結構,變化節拍經常是經由切分音形成的舞蹈風格,持續且活力充沛的驅動力,源於土耳其與鄰近地區民間音樂的豐富旋律創意,這些也是他日後創作的特色。(忘記誰是納斯爾丁大師了嗎?延伸閱讀:倒騎驢子爺爺愛說笑

賽依是土耳其當今最重要也最有名的世界級鋼琴家與作曲家,由於太有名也太重要了,目前他正在做世界巡迴。此趟世界巡迴名稱是《Say on the Road》,而每去一個國家,宣傳海報上的標題就會用《Say in ___》 ,底線是國家的名字,如果不會土耳其語字母的發音,可能會把「賽依」(Say)念成英文的say;在他本人尚未來台灣之前,一定要先來聽聽《伊斯坦堡交響曲》。期待《Say in Taiwan》的那天!

 

土耳其演出的原班人馬首度來台

在《伊斯坦堡交響曲》中,有許多樂章都使用了土耳其人的傳統樂器;因此,賽依也與自己國家的優秀音樂家合作,在土耳其國內、國外的許多場演奏《伊斯坦堡交響曲》的音樂會中,都與這幾位傳統樂手們合作;而和土耳其有很大緣分的德國指揮霍華德.葛瑞菲斯(Howard Griffiths),也常參與其中。

指揮:霍華德.葛瑞菲斯(Howard Griffiths)

Howard Griffith in action

生於英格蘭,1981 年移居瑞士。曾任蘇黎世室內樂團藝術總監超過 10 年,常以客席指揮身份與世界著名樂團合作。

葛瑞菲斯錄製超過 100 張唱片,曾與無數知名音樂家、藝術家合作過。為了表揚他對瑞士音樂、文化、生活的貢獻,葛瑞菲斯曾獲頒英國伊莉莎白女王所頒發之大英帝國勳章;他同時也是巴塞爾交響樂團指定合作指揮,該樂團為瑞士歷史最為悠久、三大交響樂團之一。他與任職於蘇黎世歌劇院樂團的土耳其小提琴家賽姆拉(Semra)結婚,他們的兒子凱文也是一位指揮家。

鼓手:艾庫特.庫瑟拉(Aykut Köselerli)

media-4079-m-ea67de5f-f7df-11e4-b242-22000a541edc-150511134724

負責土耳其傳統樂器「Kudüm」、「Bendir」、「Darbuka」

1985年生於安卡拉。2000年進入畢爾坎特大學(Bilkent University)就讀音樂表演藝術學院,主修打擊樂器。從一開始,他就與畢大最傑出打擊樂教師之一的艾登.馬吉德(Aydın Mecid)學習。2004 年以打擊樂手的身份加入法佐.賽依成立的安那托利亞青年管弦樂團參與許多國內外的演出。2013 年 1 月起庫瑟拉在土耳其薩姆松市立歌劇院暨芭蕾舞團擔任打擊樂手,並多次擔任法佐.賽依眾多曲目的世界首演獨奏家。

笛手:布裘.卡烈妲(Burcu Karadağ)

負責土耳其傳統樂器「Ney/Nay」

1979 年生於伊斯坦堡。小學畢業後她進入伊斯坦堡科技大學(İstanbul Teknik Üniversitesi)音樂學院修習樂器培訓。她特別專精於奈伊笛(盧笛)的吹奏。在土耳其,這種樂器通常是由男性演奏者吹奏的;但在短時間內,布裘成為了土耳其眾多卓越的奈伊笛演奏家之一。目前也與許多世界著名的音樂家們合作在各地演出。

琴手:哈坎.岡格什(Hakan Güngör)

mn-picture-lock-cc-tc680-1024x576

負責土耳其傳統樂器「Kanun」。

1973 年生於安卡拉。1990 年初在土耳加濟大學音樂系,1992年進入伊斯坦堡科技大學(İstanbul Teknik Üniversitesi)音樂學院修習作曲的課程。他的音樂性、飽滿的音色、乾淨又柔和的撥弦技巧,使他成為非常獨特的音樂家也是卡隆琴的知名演奏家。除了與世界級音樂家合作演出之外,同時也在大學任教與伊斯坦堡電台擔任卡隆琴樂手。

《伊斯坦堡交響曲》被演奏的時候,偶爾能看見賽依做簡短的開場介紹,也會介紹自己國家的優秀音樂家們。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本次與這些優秀音樂家合作,著實讓人期待。雖然賽依本人在演出當天應該還在日本進行幾個城市的巡迴演出(Say in Japan),不知賽依是否會願意快閃一下台灣,親自介紹以上這些音樂家們。

 

《伊斯坦堡交響曲》各樂章與伊斯坦堡的城市風情之間

伊斯坦堡為何會如此特別,想必大家已經聽說過拿破崙的一句話:「如果世界是一個國家,那伊斯坦堡便是它的中心。」博斯普魯斯海峽貫穿土耳其歐亞的部分,陸地與陸地間巧妙的距離讓歐亞兩陸若即若離。何時在同一個國界內?何時又能不同疆域遙望彼岸?這只能透過伊斯坦堡這個城市本身的傳奇歷史察明。

雖然出生成長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賽依對伊斯坦堡也情有獨鍾。共和國之後,首都遷至安卡拉,但伊斯坦堡的地位與名聲絲毫沒有受到影響。生為共和國後的土耳其子民,賽依對於伊斯坦堡的記憶、對於土耳其的擔憂與期盼,可以說都融在這首樂曲中。這首樂曲是德西廣播公司(WDR)與音樂廳聯合委託他創作的,為了更符合大家共同記憶中的伊斯坦堡,通篇運用了土耳其的傳統打擊、吹管和擦弦樂器,融合了現代和古典,藝術音樂與當代古典世界巧妙的結合起,展現出豐富的色彩感與異國情調。

賽依在總譜前面的序言中,關於各樂章都有透過文字完整的解說,讓我們一同搶先認識一下這部交響曲與伊斯坦堡之間的連結。

第一樂章:鄉愁 (Nostalgia)

「這交響曲共有七個樂章,源自於大海,述說著伊斯坦堡,然後最後回歸大海。」第一樂章的開頭,賽依寫道。

說到伊斯坦堡,大家的記憶中一定會出現海景。若要為伊斯坦堡的觀光景點作一個排序。海峽的景色、渡輪上看出去的景色肯定能排到非常前面,伴隨著海鷗的叫聲,整顆心都會沉靜下來。海面上吹來的海風、海浪颯颯聲,第一樂章也是這樣開始的,許多懷鄉文學,也常常透過風景描述心境。

the bridge beyond

賽依用音樂氛圍讓我們在第一樂章潛入時空隧道,這個隧道中的記憶不屬於任何一個伊斯坦堡的片段時空,而是交雜在一起。每年賽依都會為紀念土耳其詩人納辛.辛克美(Nâzım Hikmet,1902 -1963,土耳其詩人、作家)辦音樂會,而納辛的其中一首關於伊斯坦堡的詩是這樣寫的:

「Bana İstanbul’u anlat nasıldı?Bana boğazı anlat nasıldı?」
告訴我伊斯坦堡是什麼樣子?告訴我海峽長什麼樣子?

整首詩多次重複這兩句問題;11歲就寫詩的納辛雖然出生在奧斯曼帝國時期,出生地在今天的希臘,但他的教育從伊斯坦堡開始。所以就像納辛一樣,賽依也想告訴你「伊斯坦堡是什麼樣子,海峽長什麼樣子?」即使他們兩人都沒有出生在伊斯坦堡當地。

透過笛(Ney/Nay)與琴(Kanun)在遠方伴隨著管弦樂團,我們可以看見 1940 年的土耳其,屬於納辛和奧罕.維立(Orhan Veli)的愛國主義年代。維立更是土生土長的伊斯坦堡人,也是那年代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共和國成立後於伊斯坦堡討生活的市井小民都成為他筆下栩栩如生的角色。

共和國後的伊斯坦堡轉眼而過,回到 1453 那一年,君士坦丁堡被征服,伊斯坦堡始歸於土耳其人的那天!這一樂章的這個部分主要表現奧斯曼帝國和拜占庭帝國的戰事。能聽見土耳其軍歌(Ceddin Dede)、軍鼓(Mehter)、號角、吵鬧喧天、爆炸、戰爭的混亂和禁衛軍樂隊的鼓聲(Kudüm),雖然歷經過奧斯曼時期的衰落,但直到今天,穆罕默德二世(II. Mehmet)成功攻下君士坦丁堡的 1453 年,仍被所有土耳其人頌讚著。

樂曲一陣交戰,海的聲音又出現。一切混亂歸於平静,可我們仍然能聽見海的喃喃低語,接下來,賽依要告訴我們,在土耳其的歷史中有另一股影響土耳其人的重要力量。

第二樂章:宗教修會(Religious Order)

土耳其的伊斯蘭教教派非常多,賽依透過這一樂章想要表現出他在近30年內發現宗教力量所帶給人們的憤怒。當宗教被政治化,教派間的撕裂變成張力十足的音符。伊斯坦堡本身族群眾多,即使看起來都是穆斯林,卻可能有非常大的不同。有什麼是一樣的呢?在這撕裂中,有什麼是可能讓大家團結起來的一絲曙光呢?

這一線希望就是這句話「阿拉是唯一真主」(la ilahe illallah),在這樂章中反覆以此特定節奏表達這句話。音符雖然分裂且憤怒,但不管是伊斯蘭的哪個教派一定都認同這句話。這段節奏在許多教團中也有使用。

第三樂章:藍色清真寺(Sultanahmet Camii)

延伸閱讀:蘇丹艾哈邁德,藍色清真寺(sultanahmet)

在經歷過宗教政治化後既撕裂又憤怒的音符之後,賽依在這一樂章要告訴大家伊斯蘭文化的傑作,一座清真寺。賽伊認為藍色清真寺是所有清真寺中最美麗、最平靜、最光彩奪目的一座。他喜歡駐足在那裡,透過樂曲展現它其形而上的規模。笛與鼓(Kudüm )隨著土耳其音樂傳統調性起舞。

藍色清真寺的主題是憂鬱的,在英文中,藍色(blue)也象徵憂鬱。蘇丹艾哈邁德為了蓋這座清真寺不惜動搖國本,想讓它成為能登上宇宙、超越所有建築的偉大作品,最後卻僅列席在建築師席南(Mimar Sinan)逝世之後的傑出作品之一。

第四樂章:衣著美麗的少女們登上渡輪前往王子島(Kızıl Adalar)

王子島原本是以前拜占庭皇室被流放的群島,因而得名,位於馬爾馬拉海。19世紀有了渡輪之後,王子島群開始變成各民族置產的度假勝地。在這一樂章中,琴(Kanun)象徵輪船上一位外表英俊的年輕男子;長笛、雙簧管、豎笛、低音管則是衣著美麗的少女們,她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希望引起這位英俊男子的注意;低音號則是輪船的號聲。看起來幸福洋溢的夏日清晨,想必這位男子和這些少女一定是夏天學校放假回島上度假吧?

第五樂章:從海達爾帕夏(Haydarpaşa)車站前往安納托利亞的乘客

為了納辛.辛克美的詩:「故鄉的人類風景」(Memleketimden İnsan Manzaraları)所作的背景音樂。

這首詩的前幾句是這樣的:

Haydarpaşa garında 1941 baharında saat on beş.
Merdivenlerin üstünde güneş yorgunluk ve telaş.
Bir adam merdivenlerde duruyor bir şeyler düşünerek.
Zayıf. Korkak. Burnu sivri ve uzun yanaklarının üstü çopur.

1941年春天的海達爾帕夏車站,下午三點
階梯上的陽光與繁忙
一名男子站在階梯上,想著什麼。
瘦弱、懼怕;鼻子上有青春痘,長臉上有麻子。

這一樂章簡單來說就是為了這首詩所作的背景音樂。雖然原作的內容還含有社會寫實反映;但賽依透過這輛從海達爾帕夏起程的夜車讓我們看見在這輛列車上旅行的人們。和這輛列車上的旅人一樣,我們一起進入他們的夢鄉。即使沒有對話,賽依也用許多聲響來呈現火車行進:打擊樂器是列車通過鐵軌時產生的噪音、小號象徵的火車鳴笛。

第六樂章:東方之夜(Oriental Night)

延著燈光夜色下伊斯坦堡的獨立大道可以走到塔克辛廣場(Taksim,延伸閱讀:伊堡不夜城─塔克辛廣場與獨立大道),琴(Kanun)奏出悠長的即興演奏。交響曲在這時已經帶大家進入太深太廣的地方,必須要休息,聽眾駐足在塔克辛廣場,琴聲結束,廣場上舞蹈開始!這首歌有點像著名土耳其歌曲「解開你的秀髮來這裡」(Dök Zülfünü meydane gel),此一樂章也使用了許多土耳其傳統音樂的特殊音律。

第七樂章:終曲(Finale)

從塔克辛廣場,想起了當代伊斯坦堡。終章我們回到現在,伊斯坦堡充滿了焦慮的人們。比統計數字 1500 萬人口實際上多更多的伊斯坦堡,沒了浪漫也沒了生命力。現在伊斯坦堡的土耳其人充滿著壓力、愁苦、悲傷,亦沒有夢想。管弦樂團以震耳欲聾的怒吼爆炸3次。人們試著要飛翔,卻仍然緬懷過去的伊斯坦堡,無法前進、陷入泥沼。其他樂章的主題無序地不斷閃過:軍隊的鼓聲、「阿拉是唯一真主」的節奏、藍色清真寺的旋律、象徵「衣著美麗少女們」的長笛、雙簧管、豎笛、低音管還有夜晚列車上「憂愁的男子」。

最後我們一口氣回到最開頭,聽見土耳其傳統音樂的調性與鄉愁。波浪再次低語,從海洋中升起的伊斯坦堡交響曲,結束時也回歸大海,然後消失。不論現在的伊斯坦堡如何焦慮如何憂愁,海仍然在那裡,海峽仍然在那裡,大家對伊斯坦堡的最初共同記憶一定是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風景。

 

土耳其傳統樂器簡介

土女好好看介紹影片看這裡

Kudüm鼓

音近「枯頓」,又有「nakkare(納卡列)」一名,由一對大小鼓組成的打擊樂器,鼓面的直徑約在28至30公分,左鼓聲音較高(tek),右鼓聲音較低(düm)。Kudüm常用在宗教或軍隊音樂,是土耳其音樂中常見的打擊樂器之一。

Bendir鼓

音近「班迪爾」,是框鼓的一種,土文意思為「大型手框鼓」,阿拉伯文為「duff」。Bendir來自古埃及、北非及美索不達米亞一帶,目前廣泛使用Bendir國家包含摩洛哥、突尼西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與埃及。Bendir主要有兩種打擊法,一種是放置在大腿上,另一種為夾在小腿間打擊。

Darbuka鼓

音近「達布卡」,又有「Dümbelek(杜恩貝雷克)」一名,尤其在中東地區與巴爾幹半島被頻繁使用,主要以「düm」、「tek」、「ka」三種基本打擊法做變化。在土耳其時常可在婚禮、生日、割禮等重大節慶見到Darbuka的蹤影,是經典的土耳其打擊樂器之一。

Ney笛

音近「奈伊」,盧笛的一種,據資料已經被使用約 4500 至 5000 年,是中東地區非常具指標性的樂器,也是至今仍在使用最古老的樂器之一。要學會Ney的吹奏與發聲不是件容易的事,學生通常在剛起步時需要花費很大工夫才能順利發出聲音。Ney的聲音總給人哀傷惆悵之感,在土耳其電視劇或電影中很常利用Ney作為配樂。

Kanun琴

音近「卡怒」,通常為平行四邊形,可比喻為土耳其版古箏。彈奏時用手指頭撥彈發聲,演奏者一般會戴指甲套作為輔助。Kanun的聲音與古箏類似,如流水般悠悠,優美又帶點憂鬱感,隨著彈奏方式的不同。聽眾的感受也會隨著Kanun的旋律起伏而變化。

節目與購票資訊

演出時間:11月26日(六)19:30 PM

演出地點:國家音樂廳(台北市中山南路21-1號)

購票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TSO-封底

土女與你相約國家音樂廳!

不可轉載
土女時代
土女時代是全台唯一的土耳其語文學系系友所創立,關於土耳其常常被問東問西。學習非主流的東西讓我們擁有另一種認識世界的機會,看到更新鮮的事物之後,在社會上既不想做業務也不想當公務員,想搞點文化!自詡是華人全方位的土耳其網站,希望透過所學、透過這個獨立的平台傳達我們所認識的土耳其。
土女時代是全台唯一的土耳其語文學系系友所創立,關於土耳其常常被問東問西。學習非主流的東西讓我們擁有另一種認識世界的機會,看到更新鮮的事物之後,在社會上既不想做業務也不想當公務員,想搞點文化!自詡是華人全方位的土耳其網站,希望透過所學、透過這個獨立的平台傳達我們所認識的土耳其。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