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比利時快一個月了,還不算完全熟悉,新鮮好玩的感覺尚未消失,但也漸漸地習慣這裡,撇開去銀行開戶、租屋和註冊這些繁瑣的日常,其實也算發生很多趣事啦。
水龍頭飲水
來這裡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歐洲水龍頭的水可以直接喝,名副其實的鄉巴佬,第一次喝的時候還十分戰戰兢兢,被害妄想地擔心喝了會中毒或是拉肚子,向親朋好友求證之後才放心地大口飲用。另外,房間裡都會自動配置一個小洗手台,讓你刷牙、洗臉(喝水?),實在非常酷炫。
不吝嗇的陽光
這裡的天空一直到六、七點都非常明亮,儘管十月初的氣溫約十度左右,房間裡的暖氣和從窗外看出去的藍天白雲還是會讓你懷疑,是不是可以少穿一件長袖?(事實證明是不可以)不像台北陰雨綿綿、潮濕的十度,十度的魯汶又晴朗又宜人。
行人優先
比利時的每一部汽車真的把這四個字奉為圭臬,一來就被嚇到,畢竟習慣了台灣的交通環境,第一次真的非~常~驚訝。明明就離路口還有一段距離,駕駛好像有行人偵測雷達一樣,不管三七二十一馬上停止等你通過,身為行人的我被這麼禮遇壓力好大哈哈哈!每次過馬路還是會不自覺想讓車子先過(不想死掉,很愛惜生命),跟駕駛乾瞪眼好一陣子,才打起精神想起自己是在比利時,立刻速速前進。
酒精民族
學校的迎新周會舉辦一系列的活動,認識魯汶這個大學城,也讓學生認識彼此。白天的行程主要是城市導覽,夜晚就是酒精的時間,我想大概只有歐美學校可以大剌剌的寄信通知學生:活動集合地點在酒吧,還不會被家長投訴的吧。來之前就耳聞歐洲人很愛趴踢和喝酒,果真如此,他們就是名不虛傳的酒精民族,身體內建乙醇代謝器。這裡的啤酒很便宜,酒就像聊天解渴的飲料,邊聊邊喝其實很快就可以續杯,但是我只要一喝多就無法專注在大家多國口音的英文談話,所以目前都很節制地小酌而已。至於他們有多愛趴踢呢?我和兩個室友都是在晚上的喝酒趴相認的。平常在家裡不會相遇,卻分別在兩個晚上的趴踢喜相逢,聊天後才發現,原來我們住同一條街同一號。
英文很好的荷語區
魯汶是荷語區,不過因為是大學城,有許多非比利時本地的國際學生,所以普遍英文能力都很好,用英文和店員溝通也毫無障礙。親切的人是我喜歡這裡的原因之一,結帳時店員和你聊個一兩句,最後說聲「Have a nice day!」、「 Have a nice weekend!」,真的只要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就可以讓人掛著笑容離開。我在台灣沒有這個習慣,卻也漸漸喜歡在主動說出這一句話後,看見對方綻開微笑,然後回答「You, too」的這個瞬間。除此之外,他們不會因為你有著一張不一樣的面孔,就下意識地認為你不懂荷語。從來沒有人一開口就和我講英文,通常都會先接收到一連串我不明所以的荷語,在我用英文回答後,才又切換成英文。在台灣,認為外國人不會中文,而用英文應答可能是我們的貼心;但在這裡,我看見他們對自己語言的信心,還有不先入為主的尊重。
特殊的倒垃圾日
在這裡回收分類很徹底,不同顏色的袋子裝不同種類的回收物,例如塑膠類就要放藍色袋子、無法分類的一般垃圾就放咖啡色袋子等等。最特別的是,還有規定好的垃圾日:今天是咖啡色袋子之日,家家戶戶就要把咖啡色袋子放在外面,等著回收車來接收,路旁到處都是垃圾袋的場面實在很壯觀。改天輪到綠袋子之日,在那一天就要把綠色的袋子拿出來,很堅持一次只收一種回收。
亞洲面孔
外國人真的分不清楚亞洲臉孔(就像我也分辨不出他們從哪來,到現在還是記不住一堆很難發音的歐洲名字),所以我至今已經被誤認成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這三大民族。有一次我跟日本朋友在聊天,一旁的荷蘭女孩看到後還很驚訝地說,「你們自己聊天也用英文喔?」我們才笑著跟她解釋,「不是啦,我是台灣人,他是日本人。」路上遇到的中國人也超愛問我,「你是中國人嗎?」我都很有禮貌地微笑回答,「不是耶,我是台灣人」,然後對方通常也會笑回來,這時都在心裡感到慶幸,沒有因為這個敏感問題和我的誠實回答發生什麼壞事。
最後想分享我在散步時無意間發現的家居園藝雜貨店,叫作 Dille & Kamille,回去之後 google 了一下才知道它其實來自荷蘭,在比利時有八家分店。店裡有各種廚房用品、糕點製作模具、園藝花草用具,還有健康食品及一些沐浴香氛,十足的鄉村田園風,連我這麼不會煮飯的人進去都快淪陷了,比我更賢慧的人到比利時就不要錯過這裡!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