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真正進到本地」從字面上直譯就是「從外面進到裡面」,但如何「進」才算是真正地進去了呢?以菲比策劃的「接地氣,嗎?」這檔展覽來看,計畫本身就想要進入「人」生活裡面的分別是劉星佑的「載我回甲仙」以及陳漢聲的「大陸妹計劃 III-紙箱」這兩件作品,它們的意圖直接在觀眾面前坦開,邀請觀眾轉身為藏家,在收藏之餘亦可實(食)用於生活中。但除此之外,是否其他作品都沒法真正進到本地了呢?
對菲比來說,若在藝術家願意割愛的前提下,作品都是可以販售的。而那些會勾起購買慾望的場合可能是畫冊、拍賣會或實體作品現身的展覽。展覽主辦者可以是公立美術館、商業畫廊,或目前漸趨多角經營的各式藝文空間;展覽的狀態可以是個展或聯展;舉辦地點可以是藝術家所在本國/本地,或外國/外地。當然!駐村藝術家在駐村所在地創作的作品,也絕對有它合理的立場進入買賣機制,並且在菲比的想法裡,駐村藝術家的作品若能贏得在地人的心,以至於想把它帶回家,或帶到其他地方繼續發酵,那麼,這將成為一個外地人與本地人之間很棒的交流場。因此,菲比真心期待能夠更理直氣壯地大開這扇買賣與合作之門。只是進入這扇門的鑰匙在哪?是剛好手上這把一試就打開?還是得輪番試試口袋裡的鑰匙們?或得請求鎖匠支援?這就有待觀望後續反應了。
駐村作品如何真正進入本地的狀態,最明眼的作法是直接購買「作品本人」。但菲比相信還有很多的可能性,例如:邀請藝術家為你或你的空間需求,以此脈絡再製一件作品,又或者邀請藝術家到你的空間展出,但這個空間最好可以不是公立美術館或專門的藝文空間,因為這可能大幅降低在地人來訪的可能性,在此菲比覺得不是說美術館或專業的藝文空間不好,而是以菲比過去的工作經驗平心而論,我們在美術專業場所舉辦的展覽,參觀人次再多,大多不比人氣吃食店的人多……(雖然說來有點沒面子,但這可能就是內心真言)。
總之,就是讓駐村作品實實在在地進入到普羅大眾的生活中,或可輕易觸及的日常生活圈內(我想這才是透過駐村真正該完成的使命,對外地藝術家來說是個考題,對本地人來說是張試紙)。作法當然還有很多種,但菲比目前只想到這兩種或許的可行方式,並且非常非常期待能夠親眼見證這交融的一刻。
最後,菲比想來段工商服務!歡迎看到這篇文章的每個單位或個人,看看同時也想想這次「接地氣,嗎?」是否有適合你繼續發展,或直接帶回的藝術家與作品呢?
文後附上參展藝術家個人網站,歡迎您直接與藝術家們聯繫。
Verena Issel 網站:http://verenaissel.com/
Junya and Rie 網站:http://www.iwatakerie.jp/ http://junyakataoka.main.jp/
Jihee Kim 網站: www.jiheekim.co
Karel van LAERE 網站:http://karelvanlaere.com/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