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23.2016

這是個工廠 inHouse 的年代?「台灣製造」的新創品牌困境

今天老闆居酒屋在西門町的 Woolloomooloo

我們有幾個創業圈的朋友,三不五時都會來個「頭家居酒屋」的非正式聚會,大家聚在一起吃吃喝喝交流些只有老闆們才懂的心情,可說是老闆人生裡的小小打氣站吧!

今晚大家的主題圍繞在「是不是該成立自有工廠」這個嚴肅的問題上打轉。

起因是來自於其中一個鞋品牌,其所掌握關鍵手工技術的代工廠近期有可能因為廠房問題而關門大吉,且由於兩位老師傅年事已高,也有心想就此退休。

「那第二代接手嗎?」我們好奇問,這種難題聽起來令人頭皮發麻,朋友直呼這是他創業以來的最大難關。「第二代說如果家裡收起來不做,那他乾脆就去上海工作了,不可能自己做。」

其實近年和很多傳產第二代在聊,家人都不太願意讓他們接手,尤其越古老的手工藝產業,通常都非常辛苦,如果要傳承工廠、訂單又不見得穩定的情況下,老一輩通常就會傾向就此收攤,讓後代改行了。

「但是,這一家如果倒了,不只是我們品牌受影響而已,台灣的手工皮鞋史,大概就停在這 裡了。」朋友感慨地說,聽得出他話裡的沈重。

他的心情我們很懂,我們這些大約成立於八到十年前、在金融海嘯前後出現的新創品牌,已走過最前端的萌芽奠基期,現在紛紛都要邁進最重要的成長期;一路走來都是仰賴那些「台灣製造」的廠商們支持我們將產品生產出來。但台灣的製造業經過長年的失落與斷層後,近年有個愈形嚴峻的問題浮現出來:台灣製造,還能撐多久?

以我們較熟悉的紡織業來說,算是當年帶動台灣經濟起飛的關鍵產業之一,大約是在民國七O年代達到高峰,那是臺灣錢淹腳目的時代,也是我出生的年代。

不只是紡織業,整個台灣製造業蓬勃發展,國際許多訂單都會湧入這個像變魔術一樣把東西做出來的小島,然後一船一船地運往世界各地。

那時大家所以為的台灣夢大概就是這樣,只要肯拼、肯努力,開工廠的幾乎都能賺大錢。小鄉村裡有好多大老闆,賓士車開著滿街跑;我們大概都在電視上看過這樣的故事。

然而隨著時代改變,代工的競爭優勢反而隨著台灣的社會進步、勞動條件與薪資水準提高,而逐漸趨向劣勢,訂單紛紛轉往工資更低廉、勞動力更高的中國、東南亞…等地。

當國際訂單移轉後,台灣選擇的路,是隨著訂單轉向,大批大批的工廠幾乎都從台灣連根拔起,移到中國、東南亞去…;台灣的製造業於是在過去十幾二十年間,漸漸產生了失落的斷層。

紡織業則呈現 M 型化的發展——

M 型的兩端,一端是像南紡或儒鴻…這類上市櫃的大公司,憑藉深厚基礎與持續投資、升級,直到今天都還保有國際競爭力,接的都是高端的國際訂單,且著重的多是機能紡織品,仰賴獨特的技術作為競爭力。基本上這樣的工廠所服務的對象不會是國內的品牌業者,他們著眼與佈局的基準是全世界。

M 型的另一端,是當年沒能力出走、或不想移走的,或是老闆走了,自己跳出來當個體戶的小工廠、一人工廠。最初印花樂的創業開端,就是仰賴這些零零散散的小工廠,自己慢慢摸索、把它們串連起來變成自己的生產鏈。

台灣近年崛起的新創品牌,大抵都是依循這樣的模式,想辦法找到一些還在運作、願意接小訂單的工廠,反正大家都很小,就一起合作看看吧!

然而,當品牌們紛紛走過草創時期,要往更高階的品牌邁進時,我們就發現 M 型化的製造端,竟成為新創品牌升級的最大關卡。

我們的產量需求增加了,超出小工廠的供應量,但根本還搆不到大工廠的門檻;

我們對品質的要求提升了,小工廠可能因為設備或技術原因無法配合,大工廠可以做到,但他告訴你,你得先把你的下單量提升十倍以上甚至更多,他才願意接。

那,中型工廠呢?

難道品牌不能慢慢升級、一階一階地提升嗎?

現況的台灣就是不行。因為 M 型化的結果,中間那群製造端幾乎消失了。

製造端的稀少,還只是台灣近年缺工現象的淺層反映,繼續探究下去,會發現它造成的影響更為深遠;

這些中小型工廠,大都呈現老化趨勢,美其名是「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我們會這樣告訴媒體、媒體會這樣告訴大眾——但大眾聽不到的是,在我們的發言裡,不知包含了多少無奈。

我們所接觸的這些老工廠,儘管可能經驗豐富,但技術或設備皆已然老化,他們可能無心、也無力汰換設備、更新技術,當設計師提出新的要求時,十之八九都會被打回票:「做不到。」一句話就讓人碰一鼻子灰。

除了技術層面的老化,更令人感到困難的,其實是思維的差距。早期經營工廠的方式,講人情、靠關係、仰賴口頭承諾、工廠與家族密不可分…,但新創品牌的建立者,以我們而言,當我們為了更能掌握上游的製造端,企圖導入流程管理、品質標準、制度建立、契約簽訂…等現在的管理思維時,往往遭受巨大抗拒——「我們以前都不是這樣做的。

你能想像當我們向上游下訂單之後,隨時都要承受交貨可能延遲、做出來的東西和你想的不一樣…的風險嗎?

而且這些幾乎都沒有契約可以保障,因為廠商一開始就不願意跟你簽約。

製造風險幾乎都由品牌概括承受,這就是現況。

那,難道不能換工廠嗎?他做得不好,那就換一家吧。

但是,台灣已經沒有多少選擇了。回到前面我們討論的,製造端消失的議題。現在的台灣,因為工廠相對稀少,所以顯得「珍貴」,我們根本擔不起得罪工廠的後果,我們不敢要求太多、不敢據理力爭,因為我們最怕聽到——「那我不要做你的東西了。」

然而近幾年因為台灣的新創品牌興起,對製造業的需求漸漸增加,我們已然看到趨勢,是本土製造業的新契機來臨。

這一波契機,不是我出生的那年代所仰賴的、代工出口給予的,也不是國際訂單所帶來的——正是台灣走到這個時代,這塊土地用了二三十年的時間,用教育、用資源、用穩定的成長環境,終於培養出了一批真正具有品牌開創力的新生代——新創品牌的時代。

但品牌絕對需要製造業的支撐,才有可能真正成長茁壯;白話一點說,只會設計,做不出東西來是沒有用的

但也正因為如此,台灣的製造業不正是應該好好把握這前所未有的時機,與新創品牌們一起,重新再創造一波雙贏的高峰嗎?而不是憑恃現在這個「訂單好像接不完」的短暫現象,就以為製造業的春天回來了,我們又可以回到那個埋頭苦幹就可以成功的美好年代…

不可能的。

甚至悲觀一點說,如果台灣的製造端沒有把握住這個升級轉型的時機點,恐怕從此以後,歷史不會給第二次機會了。因為這一波好不容易突破沙地長出來的品牌之花,一旦無法吸收養分而枯萎,連種子都無法留下。

75000021

我曾經和一些新加坡的設計師朋友聊天,他們很羨慕在台灣做品牌的我們,因為我們國內有製造業,我們的想法有人可以幫我們實現。「像我們都要去外國做啊,馬來西亞、泰國啊…都不能在新加坡做啊!」

我們這些台灣的新創品牌創業者也經常一起在聊,覺得台灣其實是個不錯的創業環境,除了我們有製造業,可以幫助小品牌慢慢做起,而且我們有個不大不小的市場,作為新創的實驗基地剛剛好。我們非常慶幸也非常珍惜這個地方給我們的創業資源,而且也確實看到了台灣未來的品牌潛力。

但現況對我們這種必須仰賴工廠把東西做出來的品牌而言,眼前好像只剩兩種選擇,台灣做不出來的東西,要嘛外移到其他地方做,要嘛自己想辦法做工廠。

但萬不得已,我們是絕對不想外移的,儘管我們知道其他地方(尤其是中國)的製造業早已比台灣更有競爭力,可以做出更漂亮、價格更低廉的東西,管理方法也更跟得上時代(「中國製造」早已被世界各種品牌磨練得既光也亮,和我們想的不一樣)——但如果我們這麼做了,不就跟過去那些出走的品牌們一樣,放棄對台灣深耕的決心了嗎?

或者,我們也不排除自己做工廠,儘管我們深知工廠投資與管理絕對是另一門大功課,而且可能到頭來還會成為拖垮品牌的原因,但是,如果這幾乎是擺在我們眼前、唯一能做出我們想做的產品的選項,也許,也只能放手一試了。

又或者,我們是否可以繼續期待、持續挖掘,等待台灣的製造業覺醒,和新創品牌們一起合作耕耘這個新局面的時候到來呢?

我還不知道,但作為新創品牌,我們只能說自己努力中,畢竟心裡還有希望,還不到放棄的那一天。

後記:

  1. 以上發言僅為個人經驗與心得抒發,無意抹殺工廠們為台灣、還有為我們這些新創品牌所做的貢獻。沒有他們,我們也根本連起頭都沒有。
  2. 其實我們也很理解工廠裡的第一代累了,無力也無心再去想要怎麼跟上時代,但現在開始接觸到很多有雄心壯志的第二代,衷心期盼他們可以成為我們的新希望。
不可轉載
Ama Shen(印花樂)
Hi,我是 Ama,正式身分是印花樂的設計總監、品牌創辦人之一;日常的設計工作之餘,也喜歡閱讀、寫作、拍照、旅行...近年則迷上多采多姿的戶外活動。在這裡和大家分享的,除了關於印花樂的品牌經營二三事,也希望透過我的文字,讓大家明白關於設計師生活與腦袋的正相關。深信若要理解設計脈絡,唯有透過理解生活本身。
Hi,我是 Ama,正式身分是印花樂的設計總監、品牌創辦人之一;日常的設計工作之餘,也喜歡閱讀、寫作、拍照、旅行...近年則迷上多采多姿的戶外活動。在這裡和大家分享的,除了關於印花樂的品牌經營二三事,也希望透過我的文字,讓大家明白關於設計師生活與腦袋的正相關。深信若要理解設計脈絡,唯有透過理解生活本身。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COMMENT

有沒有可能不同的品牌一起開工廠呢?
感謝美好的分享,台灣製造!品牌創造!加油!加油加油!
Wen Chen | FLiPER
感謝分享這麼棒的內容,一起為台灣新創品牌未來更好的環境努力!

我的工廠就是這樣設立的,同業加油~
為善彰之
求加入居酒屋行列
以上分享亦有同感~我是玩繩結的~為延續傳統技藝之美,努力苦撐至今,若不是家人朋友們支持鼓勵及興趣支撐著,可能……!雖然可找代工幫忙編結,但是,每個手感品質不一,讓我也頓感無力~只好通通自己來~做多少算多少了!
Hi,針對內容相當認同,我們也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創業人,部分也是從工廠端出生,回歸臺灣初衷就是為了夥伴,家人和未來的這片土地創造些許的機會。

Hi Jet Yang,
我們有準備開發矽膠產品,有興趣可以聯繫我 alan.ricecreate@gmail.com

Thanks,
Alan
有一直在追蹤妳們的消息,覺得你們真的是很認知負責的一個團隊.我學習的是美工,以後如果真的要開工廠(笑)..我願意放棄現在快7年的年資一起努力看看,加油~
Jet快來找我!我們公司很需要矽膠廠!我是說真的!
回到根本,為什麼製造業無法做,因為工廠毛利不夠高,然後量不夠大,又要承受被殺價或是找其他方法降低代工的毛利,然後高規格要求,薪資又漲,也是個寶寶心裡苦,寶寶不說的狀況啊。
我是剛回家接手矽橡膠工廠的第二代,家裡只是小企業,國內市場卻時逐漸萎縮,但我還是有看見前面一絲曙光

,當大家都不做製造業的時候,製造業就是處於被需求,任何idea及產品沒人製造的出來都是空談

製造不會死去,只有想辦法前進才能日益茁壯
對於您文章中所述心有戚戚焉,不過越來越感覺製造業在台灣越來越難做了,勞工政策及政府的反商情結,讓我們這種小作坊更不敢請人了!
這篇文章心有戚戚焉,每一個阻力後想的念頭與可能解決的方法,也都是這樣想的.....,謝謝分享,讓新創品牌的路上,冷風呼呼卻不瑟縮......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