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在台灣旅遊的外國友人,常常會驚歎當地人無止盡的古道熱腸。迷路時永遠都找得到人詳細指路 ; 在荒郊野外裡走個半死時舉起搭便車手勢,沒過多久便有車靠邊停下 ; 去餐廳吃飯時,大部份也都有中英對照菜單 ; 在傳統市場裡好奇地張望著詭異食物時,也會有熱心人士比手畫腳地介紹這是什麼。
同時,許多外國旅客也抱怨,在台灣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會莫名地非常顯眼並被放大檢視,無論是在夜店把妹或是在星巴克點咖啡。在公共場所裡也像動物園裡的猩猩一樣,不停地被盯著看,並被指指點點。「有一天還有一個女人拿了一根香蕉,在我面前比劃半天,努力跟我介紹這是一根香蕉,好像我從來沒看過香蕉一樣。」一個德國友人說。
反觀我去義大利的時候,沒有人會因為我長著外國人的臉而盯著我瞧;迷路問路,問到得通常是些模棱兩可的答案;餐廳裡也沒有英文可以對照義大利文 ; 人們不會因為你看起來是外國人就放慢講話速度,反而劈哩啪拉不停講下去,聽不懂是你的問題 ; 遇到困難時,問這個人他就會叫你去問另外一個人,問了另外一個人,他就又會叫你去問原來你問的那個人。在這裡,沒有人會特別好奇你的 「原生身分」,妳就只是出現在我們國家的一個人而已,誰管你是亞洲哪個國家來的,從南極來也一樣。
這種感覺,剛開始在異地生活時會讓人特別覺得無助寂寞,根本沒有人對你的文化背景感興趣。然而在國外,我們的文化背景常常是我們僅有的重要資產之一,是我們區分你與我,凸顯自己特別之處的依憑。這就是為什麼明明在台灣對書法布袋戲興趣缺缺的人,到國外卻能和外國友人略微誇大地津津樂道一番。
然而,時日一久,才會發現這樣的生活方式並沒有不好。
在新的地方,妳便從零開始,不用那些矯作的戲碼。在瞭解自己從何而來的同時,也脫離原生文化的束縛與影響。我不用因為我是台灣人,朋友聚餐時就一定要煮些什麼代表台灣的菜色,我就是我這個人,我平常最喜愛吃印尼菜,所以我就只做印尼菜。我不是什麼台灣文化代表,每個人都應該只是每個人自己的代表 ; 大學考試時,若是期待教授因為我是外國人而刻意降低口試難度,這種 “善意”對我反而是一種侮辱 ; 去看一場中文電影放映過後,也不用在心裡默默準備一場澎湃激昂的心得感想,好像如果我沒有比義大利同學更獨到的見解,就有愧於我的中華文化背景一樣。
在我學會義大利文,並漸漸融入當地生活之後,當地人也沒有特別改變對我的態度,好像要給我嘉獎似的。只是日常生活的確順暢多了。義大利人仍用一樣的速度和我講話,只是現在,我能真正的完成一段有意義的對話了。一切好像一直都是操之在我。
這種看似不友善的 “無差別待遇”,到最後,我才發現是對一個旅人身心成長的極好環境。因為這樣,在旅行時我不被自己的過去與刻板印象束縛,間接地影響自己的言談行為 ; 也因為這樣,我在開放心胸接受異地文化洗禮的同時,也一直很清晰的瞭解自己從何而來,所為何來。也在這向內向外的自信建立,相輔相成地學習之下,真正的體驗到“旅行”對於旅人的實質意義。
更多關於藝術 / 旅遊 / 美食 / 文化觀察 / 攝影 / 電影 等內容請來我的臉書部落格看看吧!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atravelaround/
個人網站:http://www.opagueeyes.com/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