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02.2016

Norman Rockwell ─「 理想美國推手 」矯作插畫家 or 愛國藝術家?

triple-self-portrait-rockwell

《三人自畫像》( Triple Self-Portrait ─ 1960 年)

Norman Rockwell ,美國家喻戶曉,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的名字,美國國民插畫家。美國成立 Norman Rockwell 博物館,並頒發美國公民最高榮譽 ─ 總統自由獎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為了參軍,一夜大食甜甜圈、香蕉及飲料,總算到達標準體重,但在軍中卻被分配為軍中畫家。

也因此,他在七個月內完成聞名於世的作品 ─「四大自由」系列。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全球人權演說:「人有四種自由,分別是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此系列而後由美國著名「週六晚報」出版,美國財政部舉行原畫巡回展以推舉美國戰爭公債(War Bonds)。為此系列, Norman Rockwell 瘦了 15 磅。

《四大自由》( The Four Freedoms ─ 1943 年)

WWII_Patriotic_Posters_United_States_America_War_Bonds_Norman_Rockwell_Freedom_of_Worship-1
2-four-freedoms-norman-rockwell

Norman-Rockwell-Freedom-From-Fear

0c4d188781bcc27bfc1f144812b66e99

筆者對 Norman Rockwell 的感覺有些複雜,一方面在他的畫中能看到它對人性光明面的肯定和堅信,另一方面卻可以說是虛假。他本人喜歡稱自己為插畫家而不是藝術家,或許他的「藝術」對他本人而言本就是一門「技術」及「養家活口的經濟來源」,而不是「抒發己意,闡述真實」吧。

但即使如此,身為二十世紀初的藝術界代表人物,人們看他的眼光絕對是銳利的。許多人不屑他為戰爭做媒,也不屑他是「政府的走狗」,認為他畫作中充滿虛偽和虛假的訊息。但也有人為它細膩生動的畫功感到欽佩,至今他的畫作原稿,包括海報、週六晚報封面、傳單等,在市場上的價格只升不降,更不用說是稀有的原稿,尤其是美國利用他的畫宣傳戰爭公債那年畫室失火所損失的原畫系列。

女雅卯釘工Norman-Rockwell-Rosie-the-Riveter

< 女子卯釘工 Rosie the Riveter –  1943 年>

或許 Norman Rockwell 太支持美國的戰爭行動,是筆者無法真的欣賞它以及他的作品的原因,總覺得極具目的性與某種狂熱。當然他也可能只是公事公辦,也或許他就是一個資深愛國者,誰能因人之常情批判他呢?這幅「女子卯釘工」在美國代表一種文化象徵 ─ 女性主義、女性經濟意義,同時此幅作品志在宣傳「女性支持戰爭」… 筆者無法喜歡 Norman Rockwell 的原因就在這裡 – 無論他對自己的定位是什麼,他催化了戰爭,也幫助宣揚不存在的事實 – 或許真有女性瘋狂支持戰爭,但這些宣傳畫,洗腦的意味太濃厚。

Going and Coming

《去與回》( Going and Coming –  1947 年)

No swimming

《禁止游泳》( No Swimming  –  1921年)

The Marriage License

《結婚證書》( The Marriage License –  1955年)

Norman-Rockwell.-Bottom-of-the-Sixth.-April-23-1949

《六局下半》( Bottom of the Sixth –  1949 年)

The Golden Rule

《金律》( Golden Rule –  1961年)

無論如何, Norman Rockwell 在插畫呈現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同時他也記錄美國在整個 1900 年代的價值觀轉變。或許喜愛他作品的人,可能是因為他精湛的技巧,也可能是認同理想美國價值觀。而不喜愛他作品的人,可能是不認同美國理想形象,可能對真實有追求,抑或就是不喜歡他的畫風吧。

不過,  Norman Rockwell 也曾經畫出關懷人文與真實的警世之作:《我們共視的難題》(The Problem We All Live With)。

The Problem We All Live With

《我們共視的難題》( The Problem We All Live With –  1964年)

在這幅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黑人小女孩被警察保護上學,正經過一面充滿種族歧視塗鴉的牆壁,並且有被丟過來的番茄。這是 Norman Rockwell 難得觸動人心的作品。還有一幅也有同樣的情懷:《鄰家來的新孩子》( New Kids in the Neighborhood ─ 1967 年)。

New Kids in the Neighborhood

《鄰家來的新孩子》( New Kids in the Neighborhood –  1967 年)

種族的牆壁是美國從以前到現在的大難題,筆者在舊金山留學時,曾在專題報告裡說出自己對「美國大熔爐」的想法。筆者覺得,比起熔爐,美國社會更像火鍋,不同的料在裡面,雖在同一個鍋裡煮,不管煮多久,卻還是個別分明。不過卻熟透了。

美國社會就像一個壓力鍋,快要爆炸,人與人之間極度不信任,種族之間非但沒有互相習慣友好,反而階層分明,歧視暴力。筆者個人的感受是,美國是一個太強調贏、白人、男性的國度,在這個處處是「玻璃天花板」、「玻璃地板」(是的有些人連陸地都無法站上)的社會,當然處處是暴力,處處是傷害。

然而就像 Norman Rockwell 的宣傳畫,美國文化處處強調「看起來」的美好、強大。

我想對 Norman Rockwell 嗤之以鼻的人,應該是瞭解美國社會現實,厭惡偽善假美的一群人吧。

不知道,各位對 Norman Rockwell 的作品,有什麼想法呢?

3693962487_f89fc2f90a_o

Norman Rockwell 也為 <湯姆歷險記> 繪製插畫

Moumu Site

不可轉載
MOUMU 矛木
本來活在一團迷霧中,透過文字和畫作前路突然清晰起來。二十幾年的生命在不同國家度過,人生大事的片段也散落在世界的角落。 目前攻讀于舊金山藝術大學MFA Concept Art 學系,準備畢業專題中。http://moumudo.net /
本來活在一團迷霧中,透過文字和畫作前路突然清晰起來。二十幾年的生命在不同國家度過,人生大事的片段也散落在世界的角落。 目前攻讀于舊金山藝術大學MFA Concept Art 學系,準備畢業專題中。http://moumudo.net /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