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yh-TNIX6eo[/youtube]
彭浩翔從 2001 年出道以來備受關注,當時曾被譽為「未來5年最被期待的華語新導演」,更有人以《射雕英雄傳之東成西就》裡「新一代的開山怪」來誇讚他對華語電影的貢獻,他以怪雞(廣東話-古怪)類型打遍天下無敵手,在拍攝《伊莎貝拉》以前,可以將他定位為商業喜劇導演,雖然《買兇拍人》是用 50 萬的低預算拍出來的,但他的確掌握到了觀眾的胃口,黑色喜劇,顛覆死亡的定義,同一年他創立了「MAKINGFILM 正在電影」製作公司,之後的《大丈夫》、《公主復仇記》、《AV》都是玩弄商業類型的經典例子,夫妻小品 vs 警匪衝突,男女情愛 vs 懸疑推理,青春理想 vs 情色喜劇,由這幾部電影當作吸引投資者的起步。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m7CI_ymD20[/youtube]
彭浩翔的電影裡,雖然對男男女女有很多諷刺,他們總是互相背叛出賣,彭也承認是自身經歷投射,父母離婚或女友分手,像《伊莎貝拉》就是為了想再遇上曾交往過的澳門葡籍女孩而來,但似乎都是男孩甘願受女孩欺負,女孩通常長得像清純學生,但總有一顆渾濁矛盾的心,有人說這是彭浩翔對女性的反動,想表達男人有多可憐,有那麼多慾望卻被綁著無處發洩,男人想要女人偏不給的無病呻吟,但就一個女性觀點,我覺得彭浩翔有在努力說個屬於女孩的故事,或者是對女性們的贖罪,像《破事兒》裡的大頭阿慧,或是《公主復仇記》,的確是表達得還不夠細膩,畢竟彭浩翔也知道,女人心海底針,這就是為何上帝創造了男人和女人,無法完全理解對方才能使他們互相吸引,創造生命。彭浩翔的電影代表了港味青春,在《AV》裡尤其見長,以性與金錢建構的物質主義,縱有再多熱血也無處揮灑,社會與經濟的交迫,使得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像《大丈夫》裡說的,做粗活也不過一天賺港幣 400 元,嘻笑中抗議社會不公,對 M 型社會的失望與無可奈何,「仆街仔」滿街飛,身為其中一員的彭浩翔,正要用他的電影來顛覆世人的印象,年輕一代不只能做些什麽,在一絲火光裡點燃每個懷才不遇的滿腔理想,這正是他想要做的,再怎麼愛玩,他還是拍得出像《伊莎貝拉》如此富人文情懷的電影。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I2NJs6s2Bc[/youtube]
彭浩翔電影的發想多來自真實事件,尤其是身邊的人所經歷過的,當然如許多電影裡的慣例,與歷史的連結也是一大重點,自杜汶澤口中聽到「香港電影已死!」這句話,更讓我相信,在香港仍保有時代特色的導演只剩彭浩翔。2001 年,彭浩翔製作了他的第一部長片《買兇拍人》,這是一部反映亞洲金融風暴的電影,在香港經濟神話破滅,港產片也隨著 90 年代的風光逝去,錢已經不如過去的好賺,就連殺手這個職業也不例外,同時彭浩翔也在本片中表達他對電影的理想,如片中阿 Bart 與阿全的偶像,也是他們兩人的表徵,「殺手」亞蘭德倫與「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在荒誕莫名的逆境裡,不放棄追逐夢想,該是首次執導有的滿腔熱血。《大丈夫》的故事構思是來自香港風光一時的杜老誌夜總會結業,這是一個黃金時代的結束,尤其對香港男人來說,過了九七就像被去勢,捉姦變成攻堅,惋惜得諷刺,彭浩翔從未經歷過那段 90 年代的夜生活,只是想作個紀念,當是緬懷香港的一個註記。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qsTBaTFiPQ[/youtube]
《AV》又名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性愛,「每一個年代的大學生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傳奇」,1971年7月7日香港大學生在維多利亞公園抗議美國政府將釣魚台讓給日本,2005 年的香港大學生一圓春夢,籌錢請日本女優拍A片,同樣為了理想,目標卻有如此大的差異,而片中開頭講一位讀電影的男同學,假藉拍片名義,實質上是想佔女生便宜,如此荒謬不可信的情節,其實是來自工作人員的真實故事,「原來這個世界,荒謬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就沒有人會相信,但並不代表它不存在。」,說到最荒謬不可信,應該封給《出埃及記》,片頭警察身著蛙人裝,拿榔頭打犯人的怪異私刑,正是彭浩翔從他父親那聽來的,他父親本身是個警察,聽說從前刑求犯人,警察會穿上蛙人裝,因為就算他投訴警察動用私刑,也沒有人會相信這番說詞,於是彭浩翔創造了這個長達 5 分鐘的震撼鏡頭,也給予後面的猜測一個答案,女人為何上廁所都要花那麼長的時間──因為她們正在計畫著如何殺光男人,那麼摩西分開紅海,是否也可能不只是聖經故事。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idyeXmIlAU[/youtube]
彭浩翔最著名的作品-《伊莎貝拉》,關於 1999 年澳門回歸前 48 天的故事,就如香港之於英國,澳門之於葡萄牙,殖民地之於歸屬感,令人感到矛盾的歷史情結,套在劇中杜汶澤和梁洛施出演的父女與那隻走失的小狗身上,有次彭浩翔和杜汶澤聊天──已分手的女友,是否可能有個「愛的結晶」,故事經由討論醞釀,成為如今的《伊莎貝拉》,另類的殖民悲歌,也正是彭浩翔那麼喜歡和別人閒聊,才有這麼多有趣的故事與點子,展現在大螢幕的,不過是成堆瑣碎又迷人的破事兒。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