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藍天》是他第三部長片,也是一部自傳性質電影,和他其他商業作品完全不同,赤子之心由內而外散發得淋漓盡致,理想化的情節,富感情的畫面經營,尤其在處理海豚與男主角 Jacques 的關係上,那種曖昧的情感,不禁讓人懷疑,他真正的女朋友是女主角 Johana 還是海豚,雖然這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卻有很多地方和盧貝松本身的生命經歷結合,男主角不是真的 Jacques Mayol,反倒像盧貝松自己。
電影飽滿著形而上的感受,重點不是劇情發展,盧貝松是想叫我們好好看這美麗的大海,他所愛的地方。盧貝松本人對於電影抱持的信念是:「電影不是什麼能拯救人的靈藥,只是一劑阿斯匹靈。」
他承認自己對電影經典作品並不熟悉,但他非常珍視童年回憶,並認為大家都該多正視自己的童年,將記憶內化,保有你的童年記憶比保有赤子之心更重要,盧貝松也十分讚賞英國的兒童文學,如愛莉絲夢遊仙境、彼得潘,甚至維尼熊、彼得兔,他說這些作品是獨一無二的,不是賣錢而想出的點子,是作者將本身的夢想轉述成文字或圖像而成,如同他在《碧海藍天》裡所做的。
他創造了屬於他的兒童文學,更加貼近與自然母體的對話、合一,也看得出他自己的迷惘,盧貝松第一個孩子 Juliette 在 1987 年出生,片中 Jacques 對於 Johana 肚子裡的新生命,感到焦慮害怕,更不負責任的逃避,轉而投向大海,盧貝松當時也正處於這種情景,女兒的出生讓他不知所措,電影裡以回歸夢想的原點,作為總結,人性的脆弱與渴求,在深不可測的海底裡拋諸腦後,一種悲傷而毀滅性的結局。畢竟現實中不可能有這樣的結果,但這正是盧貝松心中的遺憾,因為現在的他已經回不去童年夢想,甚至不敢再回到當初的希臘海岸,就怕破壞了那時美好的記憶。
很多人都說《碧海藍天》是不適合拿來分析的,它是一部很純粹的電影,帶來了視聽衝擊,感覺分析起來就破壞了那種清新的美感,就如盧貝松本人從來不為 DVD 做幕後特輯的訪問,他認為這會破壞電影本身在觀眾心中的印象,他拍他想拍的,沒有什麼理由,也只是想帶來一劑不同的感受,並沒有要成就什麽大事,單純如《碧海藍天》作了最好的證明。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