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27.2016

從設計到社計 提供更好生活的瑞典設計

文│高子衿 圖│蔚龍藝術

在日本作家村上春樹(Haruki Murakami)的《人造衛星情人》一書中,對於北歐有如此的描述,北歐國度是一個夏季沒有黑夜,冬日沒有白天,連上帝都要為之垂淚的地方。

瑞典是地跨北極圈的高緯度國家,有 15% 的國土在北極圈內,最長三週沒有陽光,但卻是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 簡稱GII)中的第三名創新國,僅次於瑞士與英國。面對嚴酷的自然地理生存環境,他們沒有選擇怨天尤人,或是抱怨政府沒有提供更多的資源補助,這個面積是台灣的 12.4 倍、人口卻不到台灣一半的國家,根據對於自己環境特性與限制的瞭解,以創新精神找出適合當地的新對策,從家具、衣服到手機,許多享譽國際的品牌都在這裡誕生。

今日的台灣面臨了外銷疲弱、經濟沉悶的危機,由於產業集中於電子領域、太過依賴中國廉價的代工能力,失去提升技術和研發的動力,多是低毛利率的產業,因而負回饋循環至人民的低薪與工時過長現況,在這景氣低迷的時機點,或許正是我們正視與思考如何重新點燃經濟引擎的因應,而設計產業做為瑞典經濟第三支柱的重要地位,成為國家經濟上重要的戰略工具,並為其他產業注入創新力量與競爭能力,設計在瑞典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對於社會發展又帶來什麼幫助?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借鏡的方向。

瑞典設計的起源

1888 年,瑞典畫家拉森夫婦(Carl and Karin Larsson)搬進位於達拉納省(Dalarna)的小鎮,儘管不甚富裕,熱愛藝術的兩人卻用心裝點,曾留學巴黎的兩人,受到當時巴黎瀰漫著異國風格的影響,以明亮色彩、瑞典傳統民間紋飾、日本藝術的自然元素,混搭於室內空間,為瑞典人們帶來嶄新的生活想像。Karin 親手設計的餐椅、Carl 的吊燈設計,以及使用大片玻璃窗讓足夠的自然光源進入,這些溫馨的家庭空間都是 Carl 水彩創作中最常出現的題材,隨著他的作品大受歡迎,也成為引領 20 世紀的瑞典家居設計典範。

 

設計是設計者對社會的承諾

全球歷史最悠久的設計機構,「瑞典工藝設計協會」(Svensk Form)成立於 1845 年,1917 年所舉辦的「家居大展」(Home Exhibition),有鑒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讓歐洲經濟低迷,以及隨之而來的居住與糧食短缺問題,故而發起設計競賽,以減低一般家庭的經濟負擔、「服務勞動者」為主題,不再把上層階級當成唯一服務的對象,家居用品開始強調功能性,同時兼具平價又精美的要素。其中,瑞典工藝設計協會執行長 Ewa Kumlin 便對此補充說明,例如當時中下階層人民常因衛生環境不佳而生病,便有設計師發明新型態的肥皂,便於他們使用,協助改善公衛條件,「我們並不去仿效法國布爾喬亞式風格(Bourgeoisie Style),而是發掘與尋找瑞典原本就存在的優良傳統,用我們自己的方式來改善環境。」

1944 年,瑞典的女性團體組成「家居研究組織」,對家庭中的各項使用環境進行數據調查,並透過測量與分析進而提升家務工作的效率,促成冰箱、流理台、壁櫥等統一規格設計,以及質量俱佳的量產商品。這些對於居住環境的研究也顯示出當時民眾居住空間不足的問題,因而影響國家對於新住房政策的改善,例如制定住屋成本與國民所得之間的合理關係、以公共住宅來降低房租成本、補貼購屋的貸款等,可謂言是藉由設計推動了社會福利政策的進步。

受到上述 1940 至 50 年代的優化設計運動影響,瑞典設計愈趨重視社會上各種不同的使用者需求,並對主張大量生產、強調過度消費的美式資本主義產生質疑,例如 1968 年瑞典工藝美術與設計大學的學生,成立了第一個為身障人士需求進行設計的團體,開發能被所有的人使用的通用設計,以「人人都能自主行動」做為設計者的社會承諾;同時期政府亦設立瑞典殘障研究院,受到許多設計師響應,投入與老人、身心障礙者與兒童安全相關的設計領域,關懷弱勢族群,並矢志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質。

 

更美好的生活

在《極地之光:瑞典.設計經濟學》一書中,作者馬克斯提到,瑞典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中立,避開戰爭、保護了國內工業與人力資源,其打下的工業基礎剛好滿足二戰後復原時期歐洲的需求,致使其經濟快速起飛成長,在 1950、60 年代達到經濟的繁榮頂峰,累積了國家發展所需的初期資本;而現代瑞典建立的主要推手則是長久執政的社會民主黨,他們於 1920 年代首度執政,主張社會與經濟的民主化,藉由一套完善的賦稅制度,由國家進行第二次財富的分配,讓每一位瑞典人都能脫離窮困,享有國家提供的基本經濟保障,提供介於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第三條道路。在這樣富裕、自由、無階級的國家整體氛圍下,為大眾工作、為大眾設計的想法深入每一個瑞典人心中,也影響了瑞典設計的語言與風格。

一直以來,「設計」在台灣社會的普遍認知當中,意味著必須付出額外、昂貴的價錢才能取得,又或是其產生的目的在於彰顯身份地位財富、為富裕階級服務,然而,瑞典的範例卻為我們帶來全然反向的可能想像,其根基於民主的設計概念,讓設計進入社會上每一個人、每一天、每一件事中,都能在負擔得起的經濟情況下,使用精心設計的產品,擺脫那些僅出現在特殊場合與節日的限定性,或是粗糙與模仿富裕階級流行風格的山寨版本,同時,對於商品生產者而言,也可以藉由擴展消費族群、擴大客層,進而獲得商業利益,這是一舉多得的思維與作法。設計在瑞典,除了提供美好的生活,也成為推動政治與社會良善平等理念的重要動力,當我們看見其文創產業的迷人成功外貌時,其充滿人性核心的發展理念與深度,更值得我們借鑒與反思。

AT01
瑞典畫家拉森夫婦(Carl and Karin Larsson)精心打造的居家空間。

AT03
2009 年瑞典工藝設計協會遷至現址,擁有自己的設計圖書館,保存瑞典設計 170 年來的發展文獻紀錄。

AT02
可以在此次「瑞典設計展」中看到的《需求與慾望的 100 天》,是一件批判性的設計計畫,挑戰生活與家居物質文化兩者間的拉鋸關係。

不可轉載
《典藏.今藝術》是一本以關懷當代藝術生態為宗旨的藝術專業期刊,包括藝術家及創作、藝術評論及論述、美術史、展演空間、文化政策……等等,都是我們常態關注的重要面向。在取材上,台灣藝術生態的發展為我們的終極關懷,而由此推衍至與我們關係密切的華人藝術生態,以及世界各國藝壇的現狀與趨勢,也很自然地成為我們關注的重要範疇。在風格屬性上,我們希望提供給讀者的是真正經過組織與沈澱的優質資訊,在每期的專輯與各項專欄、專文的策劃都是朝此方向進行。期能以深入淺出的內容,對於國內藝術人才經驗與學識的累積與傳遞有所貢獻,同時也能作為潛在藝術愛好者進入與享受藝術世界的橋樑。
《典藏.今藝術》是一本以關懷當代藝術生態為宗旨的藝術專業期刊,包括藝術家及創作、藝術評論及論述、美術史、展演空間、文化政策……等等,都是我們常態關注的重要面向。在取材上,台灣藝術生態的發展為我們的終極關懷,而由此推衍至與我們關係密切的華人藝術生態,以及世界各國藝壇的現狀與趨勢,也很自然地成為我們關注的重要範疇。在風格屬性上,我們希望提供給讀者的是真正經過組織與沈澱的優質資訊,在每期的專輯與各項專欄、專文的策劃都是朝此方向進行。期能以深入淺出的內容,對於國內藝術人才經驗與學識的累積與傳遞有所貢獻,同時也能作為潛在藝術愛好者進入與享受藝術世界的橋樑。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