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14.2016

在陽台談策展 自然感知,與「鬆」企畫

文|張玉音 圖|草字頭國際

 

歌者 在睡夢中 唱響

繁星的定律,花朵的公式。

但願,每天伴你入眠的是詩歌,而把你叫醒的是夢想。

──茨維塔耶娃(Марина Ивановна Цветаева),〈詩歌在生長〉

應該是採訪生涯僅有的舒心助眠經驗……。

步出大安森林公園站的光塔,森林宛若一條深邃的甬道,語焉不詳、曖昧的地圖指引,你僅聽從感知的召喚去尋覓。穿過隔絕城市房籠、車水嗡絮的整片森林,傳來的是,層疊弦樂築構的廣闊空間感,優雅靜謐,人們棲息於樹距間的吊床,搖晃閉目,懸垂於枝林間啜飲一杯茶湯,白布是茶室的天與地,樹影下緩速進行的瑜珈,他們說,「這是一場慶生。」

壽星是今年 20 歲的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簡稱樹火),邀請草字頭國際(簡稱草字頭)聯手策劃「睡眠 林床 試驗」(SLEEPin’ the city forest),草字頭創辦人黃偉倫(Frank Huang)談到與樹火活動前置討論時,便同步去理解關於這個組織的特質,體悟到樹火最有魅力的反倒是他們人員組成的溫暖個性,尤其在組織之中人性與個性通常較為隱蔽,他希望藉由活動企畫讓參與者理解樹火的溫暖與脆弱,便定調出處理這次活動一定不能脫離「人」這件事。身為一個參與這場慶生的筆者,的確是拖著剛從藝博會爆量採訪的疲憊步伐來到這個現場,過去對於樹火有限的認識,藉由躺在吊床上看著天空發愣、一口誠懇的茶湯、在林間葉拓於手工紙上,及傍晚瞧著樹火的工作人員在樹洞中點燈,這些安靜遊走卻柔軟的照料,無形中體會到這個品牌的暖心個性。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a6 preset
「睡眠 林床 試驗」的「葉拓森林」活動,撿拾漂盪落葉,拓壓中憶起自然走來的脈絡。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a6 preset
「睡眠 林床 試驗」栽進藝術家李蕢至親手編織的吊床,靜靜聆聽當代知名德國作曲家馬克思.李希特(Max Richter)長達八小時的最新專輯「Sleep」。

Processed with VSCOcam with a6 preset
「睡眠 林床 試驗」參與的親子。

 

孩在,孩在

類比上半年草字頭舉辦的「少少醒 少少睡」芬蘭藝術家古斯塔(Kustaa Saksi)亞洲首展活動,兩者間將日常狀態,及挪用不是那麼合理出現的環境與感知拼貼成一場活動的風景,如在山林溫室展出掛毯、用萬花筒的視野觀看展品、在公園林間的吊床入眠等模式,訪談當下我們坐在黃位於民生社區居所的頂樓工作室,被多肉與不知名植物的綠意包圍,而他孩子的絮語夾雜在我們訪談之間,他一邊回覆著訪談的提問,一邊同步與兒子童心的對話,他的工作和生活狀態是極度接近與貼合的,由生活啟發的靈感也無形灌注成他企畫的核心。尤其是陪伴兒子、觀察孩童行為給予他許多的啟發,例如這次與樹火的合作,人們在尋覓活動場地就如同回返童年藏寶圖式的探索,給大家用自己的直覺做判斷的機會,「這就有點像是一種歷險,人們聽著音樂自然而然的走來,看到吊床就自然的躺上,每一個人應該都有著想要回到孩童狀態的企盼,這便是我們企畫最在意的事。現在有一點能力,希望讓大家可以回到這樣輕鬆的狀態,即便短暫,在和孩子相處時我會回想起小時候的自己,大人們有這樣的提醒是珍貴的。」

OB02-4
「少少醒 少少睡」芬蘭藝術家古斯塔(Kustaa Saksi)亞洲首展活動安排使用萬花筒鑑賞掛毯。(攝影/簡子鑫)

 

以鬆,化解填鴨式企畫

台灣一般的活動企畫填塞、目的性很強,但其實民眾長期受到直銷、銀行業務、詐騙電話的騷擾,對於置入性廣告或是強迫性的資訊,都具有敏感的警覺性,一旦察覺到目的性,就會抗拒接收活動的訊息,他列舉荷蘭的一間活動/公關公司 La Bolleur,曾經協助電信公司規畫在大型博覽會的展示活動,他們的提案反而是做出一座圓形的劇場,提供到訪者坐臥、休憩,空間安排插座給予電器充電,許多參觀者都到訪攤位去使用、休息、聊天,在自然的狀態下,認識這個電信品牌,「不用像一些台灣的活動總是焦慮的用表演、講座填滿時間,這個企畫不需要規畫任何表演活動,僅是理解需求,簡單的滿足,讓參與者舒服,他們就會記得。」

這次和樹火合作他希望參與的人員能夠放鬆,「我們就是在慶祝自己的生日,是有家庭凝聚感的,也歡迎有興趣的人一起來,有個舒服的一天,這樣就好了。」一開始沒有 Rundown、明確地圖指引的方式讓樹火的員工很沒有安全感,「如果主辦方輕鬆,也能讓參與者放鬆進到活動理念,我們辦活動的目的,比較回歸到參加者真正的需求,不是要拼人次,而是有沒有提供一個放鬆的時刻,且真誠、開放地和參與者的感知溝通這個品牌的概念,這樣的溝通層次是比較深刻的,而非你找了三千人來做這活動,這種交流的感受反而就喪失了。」

 

如何活,是生活?

「我們都被訓練得太謹慎了,然而太謹慎反而會有距離感,這種放鬆反而是亞洲文化比較需要的,大家都生活得太急促,活動細節都處理很好,但其實也許把一個小重點做好就好了,帶一些瑕疵也沒關係。」的確,做好、做滿可能是亞洲都會任何領域的勞動者,都會給自己的標準,然而留出所謂的餘韻和餘地,也許才是參與者會真心滯留的理由。訪談最後談到了亞洲的勞動狀態,「東方人蠻喜歡表現自己很忙,事業做很大,其實我們該脫離炫耀自己一天工作十幾小時的時代了,真正文明水準到一定程度的國家,強調的反而是你如何生活、放鬆、陪伴家人,對於草字頭的努力目標,我希望是成為未來有暑假的公司,讓員工放鬆與充電,為何不可以是台灣企業去追求的目標?而我們也盡力在能力範圍,將這樣的生活價值推廣於企畫之中。」揮別了黃與他的兒子,和那個綠意的陽台,這個放鬆的訪談,留下的是草字頭對於生活本質,那個溫柔捍衛的屬於。

不可轉載
《典藏.今藝術》是一本以關懷當代藝術生態為宗旨的藝術專業期刊,包括藝術家及創作、藝術評論及論述、美術史、展演空間、文化政策……等等,都是我們常態關注的重要面向。在取材上,台灣藝術生態的發展為我們的終極關懷,而由此推衍至與我們關係密切的華人藝術生態,以及世界各國藝壇的現狀與趨勢,也很自然地成為我們關注的重要範疇。在風格屬性上,我們希望提供給讀者的是真正經過組織與沈澱的優質資訊,在每期的專輯與各項專欄、專文的策劃都是朝此方向進行。期能以深入淺出的內容,對於國內藝術人才經驗與學識的累積與傳遞有所貢獻,同時也能作為潛在藝術愛好者進入與享受藝術世界的橋樑。
《典藏.今藝術》是一本以關懷當代藝術生態為宗旨的藝術專業期刊,包括藝術家及創作、藝術評論及論述、美術史、展演空間、文化政策……等等,都是我們常態關注的重要面向。在取材上,台灣藝術生態的發展為我們的終極關懷,而由此推衍至與我們關係密切的華人藝術生態,以及世界各國藝壇的現狀與趨勢,也很自然地成為我們關注的重要範疇。在風格屬性上,我們希望提供給讀者的是真正經過組織與沈澱的優質資訊,在每期的專輯與各項專欄、專文的策劃都是朝此方向進行。期能以深入淺出的內容,對於國內藝術人才經驗與學識的累積與傳遞有所貢獻,同時也能作為潛在藝術愛好者進入與享受藝術世界的橋樑。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