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表常用以描述某物事在不同階段所展現的狀態或流程,也同時展現各階段間的相互影響關係,以圖表、圖形解析事物,在人類文化發展上已有相當漫長的歷史。文藝復興後期,某些出版物已開始藉圖解來分析表現哲學或宗教思維,博物學家 Robert Fludd,其十七世紀初(1617-1621)的一些著作,就常應用許多版畫解釋各種抽象而複雜的命題。下面的例圖也是一例,描繪著人類微觀與宏觀的存在理論:人與神溝通的三個層次的存在:感官、想像、和智力(the World of the Senses, the World of Imagination and the World of the Intellect)。
一、當抽象的概念可視化:
圖形傳遞的速度遠超過文字,加上圖形能將籠統、模糊的概念具體形象化,藉此信息的傳達將更有效、更直觀。每個視覺表達,其選擇呈現的方式,都取決於不同主題的個體情況,以及意欲強調的結論來決策,很難找出統一公式來涵蓋所有題材,但當圖形被借用,以描述事物本身或其發展過程時,它們會有常見的通用表現形式,如下圖。
過程圖通常呈現各階段性特點,常與時間表結合應用;將不同事件在某段特定時間軸,逐一記錄、展現。包浩斯大師 Herbert Bayer,在 1954 年為 The World Geo-Graphic Atlas 製作的圖表──「生命的延續與地質時間表」(“Succession of Life and Geological Time Table”)──便藉時間軸和象形符號,描述從地球誕生到人類出現的過程,更進一步,結合了地質歷史和生命的進化過程。如此龐大、層次複雜的訊息,卻以直觀的螺旋式時間軸為中心,被布局得錯落有致,有條不紊 。
取材自:http://www.codex99.com/design/the-world-geographical-atlas.html
二、當時間因圖像可視化:
與時間相關的可視化實踐,不僅是侷限在以時間軸為依據,也可演示事物變遷。 Here is Today 是一例,藉互動形式的可視圖,把今日與本週、本月、本年⋯⋯甚至延伸至宇宙整個歷史來做對比。簡明,但有效的交互視覺圖像,讓使用者面對時間的渺小與宏大、不同時間概念間的對應關係,得到一個全新體會。
三、當其他的感官經驗可視化:
用圖像來表現事物發展過程,其中的有趣挑戰便是:將原本藉其他感官體驗的題材,以視覺形式表現,例如音樂。作為一個有始有終、有起伏有波動的過程,旋律和節奏的視覺效果通常和聽覺效果相輔相成。Ars Nova 在 2006 年出版的 Terry Riley: In C 的專輯封面設計,簡潔卻又形象地表現這張六〇年代、先鋒派極簡主義的音樂傑作。In C 裡旋律的重複、樂器的疊加,以及反覆充滿韻律的跌宕曲折,都被完美地詮釋,呈現於簡單圖形。
MOT 工作室創建的 “Systemu” 音樂圖形體系,則把視覺語言更系統化地應用在音樂表現。例如在韋瓦第的《四季》系列,在可視化圖像中,藉不同顏色對應不同音調(pitch),不同大小對應不同持續時間(duration)。
視覺圖像交流是人類最原始的交流方式之一,今日我們隨處可見的圖表、圖示,其實和拉斯克岩洞壁畫或腓尼基商人的粘土點檢表,功能上沒有多少差異,圖表、圖形經久不衰的存在,也呼應人類渴望傳播與獲取信息的基本需求。在資訊爆炸的今天,創作別樹一幟的可視圖,其實無關尋找獨一無二的圖形或新穎的排版、字體,最重要的,是找到具創新潛力的題材,發掘尋常題材中不同以往的新穎視角。
──全文未完,敬請期待〈如何創作與眾不同的圖表(4-3)〉
《Circle》官方網站 •《Circle》設計微誌 FB 粉絲頁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