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02.2016

關於台灣 Maker 運動發展,鄭鴻旗:Maker 應可以為台灣土地改變些什麼

8692357046_1e1ccc55e7_z

如果看待台灣的 Maker 運動的發展,或許可以從 Make 雜誌在台灣發行以及 Maker Faire Taipei 開始舉辦來觀察,因為台灣的 Maker 議題加溫大約是從這時候開始。另外 Maker Faire Taipei 開始舉辦是在 2012  年,比對歐美的發展,台灣大約是慢了 6 年。

就如同 Make 雜誌創辦人 Dale Dougherty 所提到的,我們天生就是 maker ,因為人類的天性就是喜愛動手去做些東西解決問題,所以對於 Maker 所實踐計畫上的認知上是包含多樣與多元,這也是比較普遍的 Maker 定義,另外由台灣人賴佩芸、蔡牧民與楊育修透過集資平台取得資金拍攝的紀錄片 Maker《自造世代》中,就可以看到美國 Maker 運動中所呈現的多元樣貌,烹飪、木工、鐵工與縫紉等等都涵蓋在內。

但是在台灣媒體的報導上,是比較容易關注開放硬體、Arduino 、3D 印表機以及多軸飛行器等等,在加上大眾集資平台的效應,有些創新科技硬體的集資獲得不錯的成績,例如來自台灣的 3D 印表機計畫  Atom 與 Flux。也似乎這些因素的累積,透過媒體的報導,為台灣大眾描繪了 Maker 的既有印象,對一般民眾來說 Maker 是善於寫程式、焊接電子電路以及 3d 列印等等能力,並且能夠軟硬整合與喜愛動手做的人們,最好的話,還可以進一步將硬體計畫登上集資平台,順利獲得龐大的資金開啟創業。

如果就媒體報導所選擇的範圍的話,這些內容在 Maker 議題報導之前,其實已經在發生了,例如在數位藝術、數位建築與互動設計領域,都已經在運用這些新工具進行創作,或是程式與機器人相關教育也已經推廣許多年,而議題的出現是將這些事情整理起來與連結向大眾宣傳。

除了這些內容之外,開始把報導觸角延伸,關注於在地的發展,也就是說 2013 年的 3D 列印相關報導後,開始轉向 Maker 空間介紹,這是因為有些 3D 印表機的出現是從這些空間開始以及創業,例如  Openlab.Taipei 應該是最早發起 3D 印表機聚會的社群,Fablab Taipei 空間所提供的數位工具,影響在此活動的成員研究與發展出上百台的自組 3D 印表機,所以 Openlab.Taipei、 Fablab Taipei、 Fablab Dynamic、 Fablab Tainan、 Fabcafe、 Makerbar 、Taipei Hackerspac 、未來產房這些空間與創辦人陸續被報導,並且歸納在 Makerspce 這分類之中。

媒體報導會為空間帶來一些知名度卻幫助不大,事實上這些 Maker 空間的經營都是不容易的,因為不如國外有強壯的車庫或是 Diy 文化支持,對此有需求的人們還是少數,空間的維繫大多是要自掏腰包或是接案來支持,因為他們大都相信 Maker 運動會為台灣帶來正面的改變。雖然如此辛苦,這些空間在台灣  Maker 運動發展的前幾年貢獻許多,不僅是為社會大眾提供比較具體的 Maker 空間樣貌,也提供不同的社群活動交流來定下 Maker 文化的基礎。

除了 Openlab.Taipei 是在 2009 年成立之外,而前面所提到的由民間所所成立的空間都是在 2013 這一年內。一直到 2014 年,民間還是持續有 Maker 空間成立,然而大多數的空間都集中在台北。但是到了 2015 年的時候,由行政院的蔡玉玲政委推動 vMaker 計畫,與其他部會執行 FAB TRUCK 巡台計畫推廣 3D 列印與數位製造,其實也是從推動 3D 列印政策調整為推動 Maker 。

在這同時也協助在大學、高中、國中或是職訓中心成立 Maker 空間,到目前為止,在學校內所成立的 Maker 空間是偏向 Fablab 系統的大約有 15 個左右,但是就 Fablab 的全球名單登錄,只有 Fablab Taipei、 Fablab Dynamic、 Fablab Tainan、 Fabcafe、 Makerbar 這五個,並且有國際上的交流與合作。會偏向 Fablab 的考量,是因為 Fablab 來自麻省理工大學的計畫,主要目的是推廣數位製造,並且提供有系統的建置以及有自己完整的線上課程 Fab Academy ,而全世界有五百多個 Fablab ,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國際會交流,到目前為止已經舉辦了 11 次 ,第十二屆會是在中國深圳舉辦 。

也就是說成立 Fablab 系統的空間,是為了數位製造教育推廣上,以及期待能夠有更多的國際交流,在這一年也與 Fablab Taipei、台灣數位文化協會舉辦了【FAN2】2015 第二屆 FabLab 亞洲年會,讓來自亞洲的 Fablab 成員交流經驗與合作 。

但是 Maker 空間的大量建置,雖然會為教育注入數位製造的學習機會,但也因此帶來一些問題,因為對於 Maker 有刻板的印象,執行計畫的人為了建置空間,於是就開始偏好採購數位工具,所以這些空間最常見的工具就是俗稱數位製造三寶的雷射切割機、 3D 印表機與 CNC,最慘的是取得資源去執行計畫的人不懂也不願意去了解,或是望文生義來理解 Maker 空間的意義,導致有些空間也只有這三種數位製造工具,但是真正的 Maker 空間所提供不是限制在某些工具上,而是應該是多樣的,甚至是因應在此活動的成員所需而建置的工具與資源。

然而這些工具與空間大部分是放在學校之中,對於管理與使用上還是比較偏向保守與安全的考量上來運作,甚至以貴重的財產來看待,導致學生想要進入空間的使用上比較不容易,更何況是對外開放的連結也都難以實現,因為 Maker 空間另一個隱性優點是讓不同領域的人交流,產生更多的可能性,這些可能性可能是經驗上的傳承、技術上的學習、跨領域的合作或是想法的啟發等等。

所以 Maker 空間的核心是在人,在社群的互動上,但是目前的大部分空間發展是由上而下去執行,先取得補助先整理空間,之後採購工具,對於內容、軟體的規劃與執行上非常的低,以至於空間熱鬧開幕剪綵完後就走向安靜的狀態。

為教育注入數位製造的學習,是為了課程導入新科技以及解決動手實作的不足,尤其後者最為重要,但是就目前執行的狀況來看,往往是花最多資源與時間在前者,或者說花錢買設備比較容易執行,並且傾向前者搞定了,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如果我們看待 Maker 的核心精神的話,重點應該放在如何讓師生找回熱情、自學、找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及了解發展脈絡。

更何況在我們教育系統中,本來就存在與 Maker 相關的課程,大致上與考試升學無關都是,比如說美術、音樂、生活科技等等,但是為了升學以及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影響下,這些都被邊緣化或是偷渡為其他以考試為主的課程,因此要推廣 Maker 教育的話,應該是要從課程正常化去解決根本上的所在,而不是捨近求遠,偏食想用新工具與新名詞來解決已經存在的動手實作不足的問題,這只會在產生新的問題。所以從另一方面來看, Maker 運動本質上是一場社會運動,是在修正過度偏頗的主流價值觀,找回動手做的天性,並且培育共享共創的概念來面對未來的挑戰。

除了這些空間的成立外,Maker 相關的民間活動也非常有活力,雖然從 2012 年開始的第零屆 Maker Faire Taipei 只有八攤參展,只有少數人知道這活動是什麼,但是到了隔年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後,突然有大量不同單位參展,內容上還是以 3D 列印機相關作品比較多也最為搶眼,這年也是 3D 列印議題報導已經開始興盛。2014 年後台灣的 Maker Faire 繼續成長,除了台北之外,在台南、台中、新竹、新北逐漸展開,或是類似的活動在高雄等地區舉辦,又或是與科學相關的公單位也會發起相關的活動,例如台北科教館所舉辦的科學玩意節。

目前這些活動的發展雖然帶來許多正面影響,但是也有一些共同的問題等待時間累積來解決,例如內容重複性太高、與在地的社群的連結不足等等。除了這些活動外,網路上的社群活動也一樣活絡,也可以說比這些現場活動還早,也因為台灣人對於 Facebook 的過度依賴,所以這些多元的社群活動痕跡比較容易在 Facebook 社團上看到,因此要是對那方面 Maker 計畫有興趣,下好關鍵字去搜尋,就可以找到相關主題的 社群。

於是這些原本只有民間所舉辦的活動,逐漸有政府部門參與,民間與政府的能量慢慢匯聚,在今年會應該是很有趣的盛況,因為教育部投注更多的資源,與各部會、機構與民間單位連結,推動「自造 X 教育週」活動,至於成果會是如何,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台灣要推動 Maker 文化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因為這樣的文化認同不是現今的社會主流價值,也沒有像國外強壯的車庫與 DIY 文化作為基礎來承接,所以真正參與在其中是少數,有更多的人們是因為由上而下與熱門議題而參與的,但也不是說後者不好,而是需要更多時間消化與內化持續,才能進入狀況。

另外有心參與的人們應該多看看歐美發展的相關資料,而不是只是看著中國的發展,畢竟 Maker 運動浪潮是從美國而起席捲全世界的,只看一個國家作為借鏡也是很奇怪的事情,並且對於新名詞、新工具也要有脈絡的了解,而不是過度的偏食照單全收,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生態可以接納這些與調整。另外個人私心的推薦,對於 Maker 運動的相關政策、補助或是各種討論或許可以多看看 Facebook 上的靠北 Maker,或是鼓勵大家去投稿分享你所看到的台灣 Maker 現象觀察,因為一件事如果沒有更多人參與交流與討論,運動的持續力是不太可能長久,另外對於政府單位的政策也有賴大家的監督。Maker 運動應該可以為台灣這塊土地改變些什麼,不管是文化、教育、生產等等各方面,如果我們是有心玩真的話。

靠北 Maker

https://www.facebook.com/KBMaker/?fref=ts

台灣 Maker 運動事件時間軸,線上共筆,歡迎大家一起參與紀錄!https://openlabtaipei.hackpad.com/-…

(本文來源為鄭鴻旗臉書;圖片來源:Rain Rabbit

不可轉載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TechOrange》,專門追蹤全球網路產業的科技網誌。提供網路創業者、行銷人員、媒體人員關於網路的資訊與知識是我們的任務;每天大概花吃顆橘子的時間來瀏覽就夠,吸收科技新知沒負擔。
《TechOrange》,專門追蹤全球網路產業的科技網誌。提供網路創業者、行銷人員、媒體人員關於網路的資訊與知識是我們的任務;每天大概花吃顆橘子的時間來瀏覽就夠,吸收科技新知沒負擔。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