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08.2016

不眠的居所 大內藝術節

文|林怡秀

 

成立於 2014 年的台北大內藝術區(Taipei Art District, TAD),其會員主要為大直與內湖地區畫廊,目前共有 15 多個會員,而此由民間自主成立的藝術特區,除了希望連結大直與內湖地區的相關機構、打造藝術街區外;同時也期待能融入此區民眾與產業的生活樣貌。今年由中華民國畫廊協會與台北大內藝術區共同舉辦、由羅禾淋執行策展想法的第二屆大內藝術節「不眠的居所」,共有 17 處畫廊與空間、30 位藝術家、70 餘件作品參與。而在「不眠的居所」主題下,也於不同空間中進行三項展覽子計劃:「不被看見的城市」、「藝術在街角落」、「藝廊不斷電」。

 

不被看見的城市

此次策展人羅禾淋以「不被看見的城市」做為主題展的命題,藉此回應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作《看不見的城市》,小說中所提及的「看不見的城市」。與卡爾維諾所闡述的一種虛構的幻想相反,「不被看見的城市」則是真實存在於周邊但人們視而不見的狀態,而這也是首度由三間不同畫廊同步串聯展出的主題展覽。羅禾淋談到此次主題展也試圖回到大直、內湖地區原本的產業問題,在尊彩藝術中心裡的作品以媒體、新聞真實性的概念為主,如牛俊強《當我和你老去》以停滯不前的新聞直播畫面反映媒體與生活共存的時間狀態,或陳伯義攝影作品之下的真實狀態等。而在哥德藝術中心的作品則是以科技為隱題,指出科技如何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以及科技與城市的距離,如陳若云將熱感應裝置影像轉化為繪畫性的色彩想像,甚至是李承亮的「月球太空計劃」對於過去與未來的交錯想像。有別於前兩處展點,亞洲藝術中心的部分作品則是帶有土地正義的概念,羅禾淋表示,這個概念源自大內地區除了媒體與科技產業之外,另一個主要的產業結構:建商,與此呼應的作品如王建浩早期的「有巢氏」計劃便是對於「家」的想像,吳梓寧的錄像作品則是以海洋、稻穗的畫面探問土地與人的關係,廖昭豪的消波塊紙漿雕塑亦指向了人工景觀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策展人也希望藉由「藝術節主展場」的方式,打破一般大眾對於「畫廊」空間的距離感,讓他們可以更為輕鬆的走入畫廊看作品。

00
主展場尊彩藝術中心展出現場一隅。(攝影/林怡秀)

05-3
主展場哥德藝術中心展出現場一隅。(攝影/林怡秀)

01
主展場亞洲藝術中心展出現場一隅。(攝影/林怡秀)

02
主展場亞洲藝術中心展出現場一隅。(攝影/林怡秀)

 

藝術不斷電

在「不眠的居所」的主要命題下,策展人思考如何將大內地區不同產業的生活路徑重疊,羅禾淋談到這樣的重疊包含了時間與空間上的問題,因此主展場首先便包含了這兩種問題(一般人很少走入畫廊),主展場的設置是企圖破除這樣的障礙。而在「時間」問題上,則以畫廊「延後打烊」或「不打烊」的方式與每日結束工作後的當地上班族相遇,羅禾淋表示這並不代表要讓藝術行政 24 小時工作,而是在每天畫廊拉下鐵門的那一刻產生出一件新的作品,如設置於耿畫廊櫥窗中胡縉祥的光場裝置《光律 2》、藝術計劃展出的黃致傑《聽覺動物》,兩者作品皆放置於黑暗場景中,透過作品與光影與觀眾互動交流,采泥藝術與菲利浦貝慕畫廊則分別提供大門以及鐵捲門讓CandyBrid現地創作。「藝術不斷電」試圖打破此區域的生活型態,翻轉日、夜概念,透過畫廊櫥窗與打烊後的大門、鐵捲門展示藝術作品,策展人也為此規劃夜間導覽,參觀民眾能坐在小巴士中,體驗夜晚的藝術風景。

04
位於藝術計劃的夜間作品黃致傑《聽覺生物》。(大內藝術節提供)

05
位於耿畫廊的夜間作品胡縉祥《光律 2》。(大內藝術節提供)

 

藝術在街角

而「空間」的部分,羅禾淋則是思考如何讓一般大眾知道藝術就在身邊發生,本次策展團隊串聯大直內湖地區的商家與戶外空間,將大內生活圈的路徑成為展覽的一部份,於劍南路捷運站兩側的美麗華廣場、長虹新時代廣場,以行動美術館的方式進行介入。此次他們與位於捷運軌道旁的長虹新時代廣場合作,其大尺幅的電視牆內播放陳依純與鄧雯馨的錄像作品,電視牆下方則以貨櫃搭建出臨時性的行動美術館空間,展出洪韵婷、王妤安、梁以妮、李承亮等藝術家作品,美麗華廣場人行道側則展出林建志的雕塑裝置《疾波》。本屆大內藝術節也於活動期間直接走入當地企業,除了介紹藝術節的想法也試圖為未來的合作做提前的鋪陳,而在藝術展演計劃之外,為延伸未來更多的後續討論,藝術節團隊也規劃了一系列的相關活動,包括工作坊、講座、展覽開幕表演等,希望透過藝術路徑與生活圈路境的結合,在大內地區產生出新的串聯,讓藝術成為民眾的必經之所。

03
位於長虹新時代廣場外的行動美術館。(攝影/林怡秀)

不可轉載
《典藏.今藝術》是一本以關懷當代藝術生態為宗旨的藝術專業期刊,包括藝術家及創作、藝術評論及論述、美術史、展演空間、文化政策……等等,都是我們常態關注的重要面向。在取材上,台灣藝術生態的發展為我們的終極關懷,而由此推衍至與我們關係密切的華人藝術生態,以及世界各國藝壇的現狀與趨勢,也很自然地成為我們關注的重要範疇。在風格屬性上,我們希望提供給讀者的是真正經過組織與沈澱的優質資訊,在每期的專輯與各項專欄、專文的策劃都是朝此方向進行。期能以深入淺出的內容,對於國內藝術人才經驗與學識的累積與傳遞有所貢獻,同時也能作為潛在藝術愛好者進入與享受藝術世界的橋樑。
《典藏.今藝術》是一本以關懷當代藝術生態為宗旨的藝術專業期刊,包括藝術家及創作、藝術評論及論述、美術史、展演空間、文化政策……等等,都是我們常態關注的重要面向。在取材上,台灣藝術生態的發展為我們的終極關懷,而由此推衍至與我們關係密切的華人藝術生態,以及世界各國藝壇的現狀與趨勢,也很自然地成為我們關注的重要範疇。在風格屬性上,我們希望提供給讀者的是真正經過組織與沈澱的優質資訊,在每期的專輯與各項專欄、專文的策劃都是朝此方向進行。期能以深入淺出的內容,對於國內藝術人才經驗與學識的累積與傳遞有所貢獻,同時也能作為潛在藝術愛好者進入與享受藝術世界的橋樑。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