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26.2015

假日電影提案:十二年的 WHY ─ 年少時代

十二年的拍攝,濃縮成 166 分鐘的年少時代。假如說《我的少女時代》是勾起我們求學階段的青澀回憶,《年少時代》則是總合少年徬徨的疑問句。

這部電影並沒有普世價值的高潮迭起,上映的劇情總是好像反應著我們成長的歷程,導演李察‧林克雷特耗時十二年譜出《年少時代》,如同他的著名作品:《愛在黎明破曉時》(1995)、《愛在日落巴黎時》(2004)、《愛在午夜希臘時》(2013)三部曲,如同紀錄片般,斷斷續續地讓原班人馬共同演出。

Boyhood-Post-12-Years-of-Mason

Screen-Shot-2015-01-19-at-11.15.58-am

時間如同一條河流,十二年的變化,讓每個人對於角色的表現都有不同的詮釋,尤其在男主角梅森 (艾拉‧柯川飾) 將青少年的自己,表現有些彆扭耍帥的樣子,不由得想起我們也是這樣過來的。

思索著煩惱的出口,似乎就是我們人生中不變的定律。

start

小時候我們無所畏懼,對於自己的好奇可以理直氣壯的探索。梅森總是望著天空,天馬行空的活在自己的小宇宙,他的煩惱除了裝病逃避上課之外,當然還有來自姐姐 Samantha,彼此間共同比較著成績,然後跟著父母爭寵,還有爭吵打鬧,那種兒時鬥嘴卻讓他煩惱不已。

當然還有爸媽的離婚,小時候的他,煩惱總是由家庭引起的。

進入青春期的梅森,煩惱從家庭延伸到兩性關係,無論是對心理上或者生理上,都有開始有著好奇心。對於家庭的那一塊缺憾,是男主角梅森體悟到的,成長時期不斷的搬家,不斷的與熟悉的事物告別,再學著獨自面對新環境。

分開

每一次的離別,都象徵無奈踏上新的開始,而這些都是迫於母親的生存法則。

唯一熟悉的就是親生父親 (伊森‧霍克飾演),每個星期的相聚,即使對於親生父親的職業並不了解,他看見親生父親的幽默坦然;即使父親的社經地位無法符合社會期待,但他深刻感覺到父親對於政治的投入、對於音樂的熱情,還有對生活的不放棄。

 

但是,人總是要學著長大,然後開始務實,這是梅森在親生父親身上學到的。

賣車

十六歲的他,知道親生父親賣掉唯一的資產:骨董車,穩定的另組家庭,早已經不再是當初熱愛音樂、瘋狂討論政治的男子,才發現人的成長,其實不見得要激烈的表達自己訴求,而是以軟化的態度接受社會同化,但依舊保持初衷

 

很難,但卻會讓自己在與社會的碰撞間,過得舒服一點。

上大學_興趣

「我們幾乎完全是自我維護,而且不停繁衍,我們已經被生物程序化,來進行自我更新。」

高中時期,對於未來依舊徬徨,梅森對於生活下了一個註解。智慧型手機充斥的年代,人的關係逐漸失溫,然後太多資訊灌進生活,開始一片混亂。於是他決定刪掉自己的臉書專頁。

「我這麼做不是為了引人注意,只是不想看著螢幕生活,我想要一些互動,做一個真正的人,而不是檔案裡的那些簡要描述。」

成長空巢期II

大學生活的到來,這一次是自願離開舒適圈,追求外地的生活,梅森開始與母親 (派翠西亞‧艾奎特飾演) 暢所欲言,聊到大學分配室友的規則,有可能在大學發生的趣事,他是興奮的,卻發現母親即將獨自面對空巢期,開始對於自己的離去感到不安及責備,面對新生活跟家庭的情緒糾結,梅森選擇沉默。

他和母親的生活即將成為反比,梅森即將開始新的生活,但母親卻是從開始邁向結束。

2

人生的下一步和巨大的轉變有沒有什麼不同?我們順著社會的期待從高中走向大學,似乎就是拿到鑰匙開啟未來的那扇門。但人生總是不盡人意,歲數越大卻越缺乏自我思考,以至於生活的空白,並要與現實搏鬥著。

我們都是梅森,而梅森演出了平凡人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整場人生,我們都是在即興演出,耐心並且努力等待蛻變的那一天。或許這些平凡的小事,看起來雖然都不起眼,但卻會無意觸動我們成長的那些片段。

不可轉載
Miss Fei
旅行‧藝術‧電影,生活是不斷需要被練習的。期盼文字能溫暖每個人,讓你們不覺得孤單。
旅行‧藝術‧電影,生活是不斷需要被練習的。期盼文字能溫暖每個人,讓你們不覺得孤單。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