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參觀松本城外,這次來到松本還會參觀松本城下町一帶,到松本市美術館欣賞草間彌生的大型雕塑,也會參觀建築師伊東豊雄的松本市民藝術館,同時也是舉辦「齋藤紀念音樂祭」的場地。經此一遊,深深被這個位於日本阿爾卑斯的山腳下小城的文化歷史、環境、藝術和音樂所吸引,實屬文青的慢旅行優質地點:松本!
松本(まつもと)位於日本中部、是長野縣第二大城市。這個在壯麗的「北阿爾卑斯山」東邊城市,海拔約 800 公尺,故空氣十分清新。而松本亦是一個沒有擁擠人潮和車流的城市,是非常適合一個人悠閒慢旅行。
首先前往松本的方法有很多,大概有三種路線:
- 從東京出發:坐 JR 特急あずさ「梓」或是特急 Super あずさ「超級梓號」,車程2個小時間30分至3個小時
- 從名古屋出發:坐 JR 特急しなの,車程約 2 個小時
- 從長野出發:坐 JR 特急しなの,車程 1 個小時
來往新宿及松本的特急 Super あずさ「超級梓號」列車-JR 東日本 E351 系
來往長野及名古屋(途中經松本)的特急列車- JR 東海 383 系
如果是第一次參觀松本,可以在到達松本車站後,先到站內的觀光中心索取地圖和購買「松本周遊バス 1 日乗車券」。松本巴士總站位於松本站外,主要可以前往松本城、松本市美術館、本町通和大名町等景點。圖中的松本巴士車身上佈滿紅色圓點,這代表你已經到達日本著名藝術家「草間彌生」的出身地!
松本周遊バス1日乗車券:大人 500 円/兒童 250 円
「国宝松本城・松本市立博物館」入場優惠:大人 610 円→550 円(兒童 300 円→270 円)
「松本市美術館」入場優惠:大人 410 円→ 310 円(學生 200 円→100 円,兒童免費)
在松本市內慢遊:先一直走過「大名町通り」和「千歳橋」,然後往東邊走。中間經過「中町商店街」,不過可能是時間早和天氣不好的關係,遊人不算太多。沿途在小街穿梭慢行,會充分感受到松本的那份閒適安逸。
途中看見一塊寫著「まつもと城下町湧水群」的牌匾和一口井,相信是可供飲用的湧泉泉水
後來查了一下,才知道這個湧泉是「平成の名水百選」。這是由於兩條「一級河川(即是對日本的國土安全及國民經濟有相當重要性的水系)」女鳥羽川與薄川穿過松本市,以致地下水源十分豐富。除了這個湧泉外,松本市區內也低調地分布著許多的湧泉,不過不是每一處的泉水都能飲用。對於一個城市來說,擁有清澈乾淨的泉水在市內流動是十分難得的。
隨後到達松本市美術館,不過可惜的是由於當天是休館日,故未能參觀,殘念 最為人熟識的是在松本市美術館內,大量展出草間彌生的各種作品,而最為重要的是在館外的大型雕塑,名為《幻之華》。這是一組色彩斑斕、型態妖豔的花朵,外型像九頭蛇一樣從地面鑽出。張開的花瓣與裡面彷如毒舌花蕊,像是擺出吃人的姿態。 草間彌生是日本的當代藝術家,一向以鮮明的個人風格聞名文化界。是一位頭戴鮮紅色假髮、濃厚的妝容的「前衛婆婆」。她出生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曾在 1957 年移居美國紐約市,現居住在日本東京。在草間的作品中,無論是繪畫、雕塑、裝置藝術等等都會發現密密麻麻的圓點,漸漸變成草間的極高辨識度的「標誌」。她更曾在 2012 年跨界與 Louis Vuitton 合作,將草間風格滲透到皮具、鞋履與配飾的設計當中。喜歡草間彌生的朋友除了到四國的瀨戶內海之上的直島看 《南瓜》外,也可以來松本市美術館參觀,順道感受一下草間的故鄉氣息。
松本市民藝術館前身為已有 40 年歷史的老舊市民會館,在 2000 年公開重建設計競圖,最終由享譽國際的建築師伊東豊雄由 10 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
這個建築設計的最大挑戰在於地基屬於前窄後寬的形狀,並在狹長地形安排位置建造可以容納 1800 人大表演廳及各種小表演廳供音樂、戲劇、會議之類用途;加上由於松本地下水位高,時地基只能以較淺層建造;而且考慮到藝術館週邊均為 2、3 層樓高的住宅區,建築設計必須要對居民生活環境尊重,減低對居民的壓迫感和視覺衝擊。
而重新建造松本市民藝術館的最主要原因便是提供場地用作舉行一年一度的「齋藤紀念音樂祭」(Saito Kinen Fesitval)。
The Seiji Ozawa Matsumoto Festival (OMF) 「セイジ・オザワ 松本フェスティバル」
Picture from:http://blog.valley.ne.jp/home/matsubun/
這個音樂節是國際指揮大師小澤征爾(Seiji Ozawa )為紀念其恩師齋藤秀雄於 1992 年創立的,每年八月至九月,來自世界各地的齋藤教授弟子們會不約而同來到日本阿爾卑斯的山腳下的文藝小城-長野縣松本,實在是古典音樂界的一大盛事。
小澤征爾與齋藤紀念管弦樂團(Saito Kinen Orchestra)的作品: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
Blog : simontamhk.com
Facebook專頁: goo.gl/NTiKqD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