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此屆金馬獎已結束,各獎項也出爐了,對於侯孝賢導演的《刺客聶隱娘》電影的評論在網路上已相當豐富,對於情節人物的刻劃描繪,也十分足夠精彩。不過,我仍想另外單就電影畫面與配樂這方向,來做我個人解讀與分享。
到目前為止,有太多的電影、戲劇拍了他們所認知的唐代,而侯孝賢導演也拍了一部唐朝武俠電影,不過與大家想像中的不太相同。他的武俠,不像好萊塢的英雄主義,轟轟烈烈、意氣風發;他的唐朝,也不是種燙金式的華麗、絢麗奪目。他把拍這部電影的精神,也融入東方武俠精髓裡了,如此精準內斂、先思慮而後動,一刀即斃命。
真正的俠客忌張狂,善於醞釀專注自我與觀察,只等驚鴻出鞘。此態度對應在《刺客聶隱娘》的畫面與對白相當得宜,呈現的只有洗鍊沉靜,沒半點模糊,也不容許在畫面上來回塗改,一鏡到位,偌大空間與人物的留白比例優雅,如同山水畫;而愛情,在這部片充其量也只是道月光,微弱地透過眼神與幾句簡短對白散出光芒;而那隻沒有同類的飛鳥(雖不是青鸞)劃過天際,出現在觀眾眼前的畫面,剛好在這個高度,飛得太高或者太低,皆不是她應有的格調。
用鑲金邊的絲綢品,來圍繞整個唐朝,若隱若現地,引領我們窺探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朝代,其實是一種最美的演繹;唐代木建築裡斗拱的精細、屋簷的平廣舒朗、貴族精細的衣著與所使用的器皿,我們彷彿能感受到那些木造樑柱的堅實、絲帘的滑順。這些種種細節,比浩大場面營造來得更加不易,因為越靜越穩的電影,反而會讓你看到更細微、更深層的世界,也看到導演的內心。多數電影的龐大氣勢與動畫特效,皆已養大了現在觀眾的胃口,因此容易遺漏了電影導演欲傳達的巧思。縱然為唐傳奇,但故事背景氛圍合理度的拿捏,介於導演編劇想像與真實環境之間,恰到好處。
而此電影配樂由資深音樂人林強製作。對於一千多年前唐代的樂曲,那些已流失的旋律,困難在於從未聆聽,也無法聆聽。唯有憑藉的就是眾多學者協助,加上共同實驗、摸索、推敲、想像才得以完成。配樂是一種提味,要的是能夠揮發,要能「味道對了」。配樂之於電影,同鹽之於菜餚,一旦失去,再美味的食物,也發揮不了它更好的味道。
片尾曲《Duc de Rohan》,也是金馬獎在頒最佳劇情片時所播的音樂,可能多數人都覺得那便是傳統中國的節慶古樂,不過其實它是來自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島傳統民族樂團 Bagad Men Ha Tan 與西非塞內加爾非洲鼓教父 Doudou N’diaye Rose 鼓團,於 2000 年共同合作之專輯《Dakar》的一首曲子。〈請參考說明連結〉如此完美結合,也證明了另一種「音樂無國界」的說法,好音樂是能超越國籍、也能跳脫時空差距的,透過不同樂器的詮釋,一樣能夠得到巨大迴響的震撼。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yLo0nBpzBc[/youtub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