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在上變態心理學的時候,我就對邊緣型人格疾患特別有興趣,
因為他們的行為思考模式及非黑即白的價值觀是如此的爆裂與特別,
讓人感受到情感真實毫無保留的綻放,
因此前陣子剛好找到了這部關於邊緣型人格疾患的電影,
且它以不誇張、較貼近真實病徵的方式去呈現時,
我就希望可以找時間好好介紹它。
就讓我先簡介一下邊緣型人格疾患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 。
BPD 所謂的「邊緣 (borderline)」,
即是指介於健康、精神官能症、精神病與憂鬱症之間。
他們多會表現出比一般人正常狀態更好的活躍度與適應能力,
因此即便他們出現精神疾病的病徵,對現實狀態還是有清楚的認知,
所以「邊緣」一詞也可以說明他們是處於正常與疾病狀態間的意思。
BPD 臨床表現的症狀常為情緒、情感、行為、人際關係的極度不穩定與極端,
可能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產生重複性自殺、自殘的舉動,
或者針對自己的破壞性暴力行為、衝動性消費,甚至會與不認識的人發生性行為,
而因為人際關係的極度不穩定及強烈的人我界線,
使他們很容易與他人產生關係,也容易對別人失望,
同時也因為他們對別人要求過多且害怕被遺棄,加上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因此很難維持一段長久的親密關係,常發生翻臉像翻書一樣的情形。
他們這種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 (只有全好與全壞) 其實是他們的防衛機轉 (一種為了保護自己而產生的反應),
因為對他們來說,這種分裂性思考會比容忍失望的痛苦還要來得容易。
BPD 病患大部分沒有病識感 (也就是不會意識到自己出了問題),
總認為自己是受害者,
原因緣於他們對於事情與周遭的人常會強烈理想化,
認為對方會完全依照自己的想法去對待自己,
而當事情並非他預先設想的狀況,
他們就容易因此崩潰,並且開始嚴重的抨擊、責怪對方,
同時因為他們對於自己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有嚴重的自我認同障礙,
所以他們常會因為害怕被捨棄而感到不安,無法一個人獨處,
對週遭的人會如同遇見浮木般奮力緊抓不放,
而讓人感到無力、厭煩,非常困擾與疲憊。
他們的治療也相對困難,因為變動性太高,
對一件事或一個人的評價可以在 5 分鐘內天差地遠,
且病患與治療師的關係常會發生情感的轉移與反轉移,
因此治療不易且預後不佳。
邊緣型人格疾患是電影比較少準確討論的精神疾病,
但相較於致命吸引力 (Fatal Attraction) 和戰慄遊戲 (Misery),
Kristen Wiig 主演的 歡迎來到我的世界 (Welcome to Me),
則是以較真實的手法表現出 BPD 可能會發生的行為以及思考模式。
主角 Alice Klieg 是一位 BPD 患者,沒有工作,整天待在家裡,
她極度著迷歐普拉脫口秀 (The Oprah Winfrey Show) ,
著迷到會錄下來一直不停地重複看,看到可以毫不猶豫的背誦節目內容。
而她對歐普拉的喜愛同時也逐漸延展到自己的慾望中,
於是她用補助款定期購買樂透,而且也真的讓她中了樂透彩頭獎。
她深信這是歐普拉的引導,
於是在某次到一個她喜歡的節目上擔任現場觀眾的時候,
她便積極的想要上台,在台上介紹自己,
完全不顧他人的眼光,自信的說出他是樂透彩得主,
而這種金錢給予她的自信讓她有了強烈的衝動性消費,
於是她毫不猶豫的拿出大筆款項要做一個 live show,
一個完全「只」討論自己的現場直播節目,
而且規模一定要如同歐普拉秀。
從所有工作人員對於她對於自己的另類自信感到不可置信,
都可以看出 BPD 對於社會觀感的毫無意識,
他們太關注自己,也太希望自己被關注,
於是掩蔽了其餘可以檢視他人想法的感官。
她也在節目上毫無顧忌的上演她希望呈現的戲碼,
其中包含了過去她認為自己為此受到重大傷害的歷史事件,
即便內容在一般人眼中看來微不足道,甚至有些可能是兒時的回憶,
但她不但記了很久,還在自己的脫口秀中以更誇張、聳動的方式去重新呈現,
以證明自己的受傷是合理的。
這也可以看出,對於 BPD 病患而言,
一件事情的價值判斷幾乎完全是個人主觀意識,
他們不會在乎社會對於這件事情的觀感,
只會執著於某件事情的全好與全壞,著重在自我的感受上,
另一方面也顯示出他們某種程度上希望受到別人的認同或關注,
希望他人能理解他們的脆弱是有理的,
也因此他們容易為了得到這種認同而誇大其詞,
或者以威脅利誘的手段讓對方相信。
另外,劇中,Alice 在節目中因為一鍋湯搞砸了而崩潰、大暴走,
也可以顯現出他們對於預想與實際發生的狀況有落差時,
就會因為失望而感到無法接受,進而轉成外在的情緒表現。
其餘的劇情,就待讀者自己發掘,
不過最後還是要提醒,在看這部片子的時候可能會有強烈的不適感,
這種感受來自於 Alice 對於他人觀感的無意識,導致許多令人尷尬的場面,
不過這就是 BPD 的行為模式。
這部電影最後算是給了 Alice 一個好的結果與出口,我想也可以藉由這個結果,
讓一般人了解這種心理疾病其實經過認知治療,
以及病患確實了解自己的思考與行為模式的癥結點了之後,
是有可能漸漸變得比較社會化的。
可能有些人在看完後會覺得在 Alice 身上找到一點自己的影子 (像我就有找到一點),
但老實說每個人在 DSM-V (1) 的分類之下都有一點心理疾病,
只要你沒有太嚴重,那都只是心理部份的脆弱而已,無須將自己貼上標籤。
藉由這部電影,我也順便傳達一個觀念,
精神疾病與身體疾病其實一樣是都是身不由己,
有時候並非灌輸對方觀念就可以立刻改變,
而是需要慢慢利用認知治療或其他治療方式去引導的,
所以我們在面對精神病患時應該避免標籤化、污名化 (stigmatization) ,
讓每位病友都能在正常的目光下漸漸康復。
最後附上 Welcome to Me 的預告片,
如果你也對這種疾病有興趣,
非常建議看這部電影,
即便它有點悶,而且不舒服,但很適合用來初步了解 BPD,
希望你們也會喜歡。
下次言人再為大家介紹有趣的「電影文化」!
Ref: Google pic/Youtube/IMDb
註1:DSM為《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 DSM)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是一本在美國與其他國家中最常使用來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導手冊。詳見此。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