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婉京
從事瓷藝術創作超過二十載,「瓷」是江西景德鎮的童年記憶,也是生活經驗,還是出席過《遺棄》、《骨頭》、《一葉葦舟》、《容器》作品的「主角」。「瓷」對於中國藝術家劉建華而言還有特殊的意義,不只是物質、材料,通過與瓷的對話,他表現對事物的感知、認識,平靜或嗔怒,都被塑在這白色「瓷紙」之中。
劉建華說:「用陶瓷做紙,不同於石頭、木頭或鋼鐵,坯子要放入 1,300 度以上的爐火中燒製,同時要用擀麵杖將它做得很薄。為什麼做瓷?我想這種材料能帶來可能性,體現虛實之間的聯繫,紙張書寫歷史、感情,所寫的內容涵蓋在製作的每一過程,呈現出一個無形,它就有了情緒。」
做為觀眾,遠距離觀看,這組作品貌似安靜,頗有「空」的哲學意境;走近再看,細部處理巧妙,有若隱若現的小斑點與紙邊的褶皺變化。自 2009 年開始創作《白紙》,劉建華一路調整創作方法:早期的「白紙」尺幅較小,當時高只有一米二,如今的高約兩米;用料也在發生變化,早期用高白泥,追求一種很白的顏色,現在改用大件泥,營造富有顆粒感、泛黃紙張的質感,有了些性格和歷史感,《白紙》遂從單純的「白」過渡到複雜的「紙」。
劉建華│白紙 瓷、裝置 201x103x0.8cm 2009-2012 © Liu Jianhua, courtesy of Pace Hong Kong
劉建華│白紙 瓷、裝置 201x103x0.8cm 2009-2012 © Liu Jianhua, courtesy of Pace Hong Kong
白紙非紙,厚度是它有別於日用白紙的一點。是次展覽的八幅作品分成大(六幅)、小(二幅)兩類,厚度可達 0.8 釐米與 0.696 釐米。厚度令難度加大,從表面壓平到燒製、抽水,每次升溫、收縮都會影響作品走向,十張中能有九張壞掉。「白紙」在爐中完成編碼,「燒」既是動作也是書寫方式,紙承載了情緒的變化,塑造出令物成為物、物具有形的實驗場。
《白紙》局部。© Liu Jianhua, courtesy of Pace Hong Kong
白紙非紙,此系列在空間運用上有別劉建華以往的創作,這次他從佩斯香港的空間出發,將「一個空間裡純粹展白紙會怎樣?」的念頭付諸實踐。白盒子裡看白紙,缺少鮮豔顏色與豐富表象的紙需要觀者花更多時間反複審視,觀者的參與使無形的書寫變成有形的認知,亦延展了白紙的內在性,拉開藝術品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對此,劉建華說:「距離帶出自由生活的可能,個人把握對形態、物質的感受,封閉獨立的空間展示一個靜態的『場』,讓觀眾進到這裡,脫離現實的繁雜的空氣氛圍,思考自身可能性。」
劉建華個展現場。© Liu Jianhua, courtesy of Pace Hong Kong
展覽是 2008 年藝術家「無意義、無內容」概念的又一實踐,與其早期「彩塑系列」相較,《白紙》抽離於意識型態,更遵循個人體驗,看似是去符號化的作品,卻非盲目抵制符號。劉建華認為,正是因為見證、經歷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有了基礎,才形成上下文間的線索。他和政純辦(PSFO)其他四名成員不迷戀慾望的東西,藝術的關注點放在討論生活。此刻的「場」,在紙上抽離了視覺內容,反倒留給藝術家更多空間。
劉建華直言西方的抽象概念不適用於描述其作品。「白紙」不是「極簡主義」的產物,其實本質指向——中國古人通過文化理解與積累來形成對自然界的體會。再如作品《2012 年末》呈現的青釉色窗欞圖案,也不是工業化產物。瓷由人手而塑,在展示中流露出個體經驗與記憶,在觀者眼中延展了紙的承載力,正是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在《事物之勢》中所指出的中國藝術「內在性」的表達。白紙,傳遞出一種可感知的溫度。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