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23.2015

西門與艋舺(下)

西門地圖系列-07
一府二鹿三艋舺,形容當時台灣三大地區的盛況。
府城台南、彰化鹿港與台北艋舺為台灣清代三個重要發展據點,在航運重要的時代中,這三個地方同樣都有地利之便,是當時重要的交通方式以及經濟命脈,然而北台灣最繁華的地方就是艋舺!
艋舺(bangka)為平埔族的獨木舟或獨木舟聚集地之意,故漢人以閩南語諧音,將此地名取為艋舺。因著商港便利,艋舺當時相當繁榮,不過卻在 1860 年後,河砂淤積,使得艋舺的地位逐漸被大稻埕取代。

「晚上,雷達訊息比較好,碎片好像就在這附近,跟我來,快!喵!」
「晚上,雷達訊息比較好,碎片好像就在這附近,跟我來,快!喵!」

在清代時,由於艋舺聚集了來自各地的漢人,由於此地因商港而繁榮,並將家鄉的信仰請來台灣,在 1738 年合資興建起龍山寺。
我們今天所看見龍山寺的規模並非清代所保留下來的規模,在日治時代時,龍山寺部分土地曾被充公使用。1919 年,由於龍山寺老舊破損,於是召集地方人士進行募款重建,重新動工整修成為我們今日見之規模。不幸又付於 1945 年台北大空襲,大殿遭受波及以致全毀,戰後才修復至今日的狀況。
如今,龍山寺已成為北台灣香火鼎盛的信仰中心,並且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西門地圖系列-06

剝皮寮街,剝誰的皮?

剝皮寮地名據說源自於此地曾經發達一時的加工行業,在此剝除經船運而來的福州杉樹皮,並加工出售,因此而得其名。

日治時代的市街改正,於此區塊南方筆直地開了一條大街,以洋樓形式作為南側街道的立面。再由於人口逐漸增加,使得艋舺公學校(今老松國小)不敷使用,才將剝皮寮納入校區運用。由於政策上限制居民不得任意改建、增建,才意外地將三米寬的舊商業街融合清代、日式與光復後建築而保留下來。
剝皮寮獨特而豐富的面貌,吸引不少單位在此處辦活動與展覽,甚至來剝皮寮街巷取景拍攝電影,讓剝皮寮吸引了不少旅人前來拜訪。

「快一點好嗎?要我等多久、多久!喵!」
「快一點好嗎?要我等多久、多久!喵!」

華西街夜市入口形象鮮明,為傳統牌樓形式,是台灣專門規劃的觀光夜市,其中裡面最具特色的在於蛇店,吸引不少觀光客慕名而來。此外,許多標榜去毒壯陽之特色小吃,吃蛇湯、鼈湯、蛇肉…,以及近年逐漸觀光客歡迎的腳底按摩店街等,亦成為華西街夜市獨特的風貌之一。

「快快快!就在這裡,我確定就在這裡!喵!」
「快快快!就在這裡,我確定就在這裡!喵!」

一般的廟宇皆為坐北朝南,然而在艋舺的清水巖祖師廟則是少有的坐東朝西。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建於 1787 年,然而在 1853 年發生頂下郊拼事件,使祖師廟遭受波及而焚毀。修復工程從 1867 年修築到 1875 年才告修復完畢。

清法戰爭時,法軍一路攻打到滬尾,台北情況緊急。傳說因為迎請清水祖師助陣擊退法軍,台北才得以平安解圍。

因此,正殿掛有當時因清法戰爭建功,清光緒皇帝御筆賜予的匾額「功資拯濟」,使得清水祖師廟的香火越來越鼎盛。

(完)

https://www.facebook.com/chenNuomi

不可轉載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