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的清水地景藝術節在大楊油庫休憩公園舉辦,趁著難得開放的機會,來到了這差點消失的清水油庫,潛入巨大油槽內一窺神秘的越戰史蹟樣貌。
清水除了牛罵頭遺址,另一個文化地標便是楊厝里的越戰時期美軍油庫。1962 年越戰爆發,清泉崗成了美軍的後勤基地,當時有七座供應美軍空軍用油的油庫出現在清水的版圖上。直到十多年前,這些油庫遭到軍方發包、學校遷建等原因而面臨拆除之命運,在牛罵頭協進會等民間及政府單位的奔走下,才搶救回僅存的最後一座油槽,留下了見證戰爭的歷史實物。
這些油槽的設置,是為了提供美軍戰機及 B52 轟炸機所需之用油。油料的輸送是由停泊在清水高美海域的美軍油輪,透過埋設在大甲溪出口南岸的油管,將油輸送到高北里的加壓站,再一路將油料順油管送到七座大油槽中。在一旁南清宮的廟埕上,可以窺見一浮出地面的金屬管狀物,這應該就是當時用來輸送油料的油管吧!(部分文字取自《文化山海屯‧中縣新氣象》、《台中縣文化資產巡禮》。 )
油槽的直徑約 28.4 公尺,高約 16 公尺,在現場可以感受其龐然大物的壯觀樣貌,來到這進擊的巨大油庫之下,每個人都變得好渺小。
大楊油庫周圍有防火牆樹林和柵門擋住,之前是不對放開放的,去年底由於大楊油庫休憩公園落成和舉辦地景藝術節的緣故,特別開放讓民眾來參觀,而且是非常難得的可以進入油槽中,一窺神秘的史蹟樣貌。
油槽內有新設置的平台讓人從上俯瞰,中間有許多柱子支撐油槽上方頂蓋,下方鏽蝕變形的金屬物應該是油槽底部的一部份吧! 陽光射進斑駁鏽蝕的油庫之內,透出歲月的滄桑。聽說下午夕陽斜射光穿透油槽時相當漂亮,可惜造訪的時間是上午,只能留待下次開放進入時再來記錄了。
廢墟,是對末日的一種預習。大楊油庫雖非越戰現場,卻讓我們在自身土地上見證了這段歷史。戰爭都是殘酷的,希望所有人都能和平相處,這個世界不要再有戰爭發生。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