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起 2011 年的某一場公開演講,有人問阿根廷平面設計大師:「您覺得台灣設計師如何走向國際?」他淺淺的回應:「我想這是過度反省(微笑)」。便就結束回應。
美國工作申請
在上一份工作中,幸運遇到恐怖 ID 前輩們的虐待 (想成功?你需要更大的敵人),和協力合作的 PM/RD 夥伴,兩年取得七項國際認可,但在身心俱疲的情況 [1],開始想為自己尋找其它出路。獲獎經歷有利我媒合到美國某設計公司,我也詢問了當地的收支,精算下來‧‧‧我每月要”支付”約台幣 10 萬去做一位實習生!想去國外體驗生活 [2],也許當時工作六年還不夠火候,但真的需要這麼破費去重新學習嗎?
現在看來,我對自己的疑慮是:只抓到獲獎的撇步,不知道自己相信的是什麼。
朋友的引薦下,2014 年在台科碩/博班演講〈獲獎的撇步〉,我只分享獲獎的失敗經驗,尤其在德國頒獎現場,一堆亞洲人雖然也是獲獎者,卻只看到少少的人前來現場,還都縮在角落喝飲料,少與歐美設計師暢談;當時心想,聊聊設計概念應該不難,試著湊身和同桌的人參與話題時,我聽到歐洲設計師的概念不是甚麼仿生學、材料革新、或天馬行空被落實的故事,而是想詮釋內心深信的某一種美好,而那種美好不僅能被賦與功能、還能自然而然融入生活。相較之下,屏除英文程度和社交能力不說,我的設計理念大概只能談上一兩句。
演講中,我介紹十年來所合作的各國設計師朋友觀點,讓學生了解腳踏實地的想法,會讓你更相信自己。最後,一位女同學提問:「妳的設計主張是甚麼?」我很坦白地說:「我還在尋找」。
有時自己都很難想像,從幼稚園就立志做設計師、16 歲開始學習美,怎麼 35 歲才在說在尋找主張?
(續) 公司的教育訓練
[1] 在 TPX 三年,平均每年承接 11 個量產機種,同時和美國客戶半夜溝通,每日 20 小時的工作,為期半年的不休息,身體出現”查無病因”的症狀。30 歲,在無法對症下藥情況下,上司的一句:「辛苦了,但明天記得要交報告」,點醒我”身體健康換來的不是獎金,只是公司更多的利益”。現在常鼓勵設計師多一點時間給自己,千萬不要被台灣產業磨滅了設計的樂趣。
[2] 曾以為去國外體驗設計生活,是生活在台灣島國應該有的”國際觀”行為,尤其設計教育內容總是推崇國外視野,很少內省自己與生俱來的力量。一位國外 2 年學成歸國的朋友不吝告訴我:「從專業展現的空間看,他是後悔去國外的。」在國外搶不到工作機會、回台灣像是一場空、要還留學貸款、同學也都在職場開始有舞台,他卻從零開始,面對身邊的各種質疑。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