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舞,沒有太多束縛;有一種舞,無須硬記舞步;有一種舞,端的是復古;有一種舞,講究的是相互。那便是 ‘Swing dance’(搖擺舞)。
每個週末,台北松菸園區生態池旁的木板地,經常有成群的青年男女隨著爵士樂,輕盈靈活地勾肩拉手踮腳轉圈,臉上無不展露笑容,形成一片散播歡樂散播愛的氣場,感染了路人。
雖然十年前就有人在台灣跳 Swing dance,但人數不成氣候,直到近兩三年才開始小規模的蔚為風潮。年輕人樂於嘗鮮的特性,一個拉一個來跳,導致目前在台灣跳 Swing dance 以學生族群居多。然而這種舞其實不限年紀,從八歲跳到八十八歲皆可。重點在於開心跳舞、分享感受的過程,傳遞黃金年代的「復古」精神。
起源於 20 年代美國的 Swing dance,伴隨著爵士樂文化而誕生,30 年代至 50 年代最為盛行;二戰後逐漸沉寂,到了 80 年代才在一些大師的承先啓後下重現光彩。隨著時代演變,Swing dance 發展出多種路數,以 Lindy Hop 和 Charleston 最著名,其他形式還包括 Balboa, Shag, West Coast Swing, 和 Boogie Woogie 等。現代 Swing dance 較講究的派對場合,入場服裝同樣回歸復古常民衣著,跳起來會更有 Fu:男生戴鴨舌帽、蝴蝶結與吊帶褲,女生則包頭巾或頭飾,及膝裙或條紋洋裝等。
人們會隨著音樂節奏恣意旋轉、搖擺,既可獨自 Solo 或雙人共舞,相當隨性自由。若現場有樂團伴奏,效果更佳;因為當樂手突然來個變奏時,不但予人驚喜感,更能凸顯舞者即興發揮的能力。優秀的舞者除了懂得表現自己,還能將樂曲特色詮釋的淋漓盡致。和其他社交舞相比,Swing dance 易學、即興少限制、活潑奔放、富愉快感染力。從舞姿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甚麼樣個性的人便會選擇跳怎樣的舞蹈。一般而言,喜歡 Swing dance 者通常是外向樂觀的傢伙,即便不小心跳錯也是縱聲大笑。如果說舞蹈是一門用身體語言交談的藝術,那麼 Swing dance 便強調樂在分享。
學舞如同學外語,過於注重舞步/文法,反而顯得結巴遲疑,無法暢所欲言。唯有自然放鬆,才能聽到音樂裡頭去,也才能真正享受跳舞的樂趣。
拙男有福了。因為這不僅是單純的跳舞,還是學習兩性相處應對進退的潛工夫。即便是同一首曲子,只要舞伴換人作作看,往往能激盪出不同的化學效應,帶來不同的啓發。從一支舞邀請開始,執子之手、對待女伴,禮節事項、心意傳達、相互尊重、交換舞伴…….同樣是 ‘Manners maketh Man.’(電影《金牌特務》台詞)的另一種註腳。
撰文|CITYZINE 編輯(Valkyria)
圖片|Simply Swing 提供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