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04.2015

朱的寶飾 極致工藝琢磨創意

2009 年首發安麗團 2 萬人到故宮禮品部參觀,看上一條以清乾隆皇印文為設計的「宜子孫」珠寶項鍊,當時售價新台幣 18 萬(現在已增值到新台幣 21.6 萬元),因為不能刷銀聯卡,以至於無法購買『宜子孫』給妻子。

第二天頻果日報頭版登出故宮「宜子孫」並載明「台灣因沒開放銀聯卡,損失數百萬商機」。兩個月後銀聯卡正式在台灣開放,「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可以帶動商機」,「宜子孫」設計者,朱的寶飾 chullery 創辦人兼設計總監林芳朱說。

20150819120501_93645
「宜子孫」促使開放刷銀聯卡。(朱的寶飾提供)

異材質串聯 鑲嵌文化

林芳朱,被視為台灣文化創意珠寶先鋒之一。自 1992 年創立朱的寶飾至今,以中華文化做底蘊,運用天賦創意加上極緻工藝,設計出一件件富藝術涵養又具時尙感的珠寶。更在 2009 年受到故宮肯定及信賴,成為第一位與故宮雙品牌合作的珠寶設計師。

擅長引古為今用的林芳朱及其作品特色,如詩人席慕蓉形容,「擁有一雙與眾不同的慧眼,能夠看到那深藏在許多不同材質之中的呼應與關聯,才能設計出我們想像不到的搭配。」

20150819120325_94980
林芳朱為台灣文化創意珠寶先鋒之一 。(朱的寶飾提供)

以故宮系列作品「宜子孫」為例,文字取自皇室印文,傳達華人社會希望子子孫孫宜室宜家,世世代代綿延興旺的願望;「慈禧太后指甲套項鏈」以清宮后妃所套戴的指甲套搭配珍珠串,瞬間成為復古又時尚的經典品項;「魚遊春水墜鏈」以「清乾隆洋彩青地金花魚遊春水瓶」為靈感,以直徑 1mm 米粒的珊瑚珠鑲飾後,金魚栩栩如生悠游於水中。皮光、色澤、大小均一致的米粒珍珠,每顆須以四爪立體鑲嵌,是朱的寶飾獨家專利。

材質轉換 寶飾新生命

將中華文化有形無形資產轉化在時尚設計生活中,林芳朱認為「取材不難」,舉凡山水書畫、人物花鳥、瓷器漆器,歷朝歷代的文物,有太多的元素可以擷取發想,故宮更是一座巨大的寶庫。反之,「如何轉換才真正有趣」。

林芳朱透露,20 年前還在讀大學時即不惜蹺課沉浸材質轉換樂趣中。「當時風行中國結,普遍拿紅線繩打出吉祥圖案,我不是,我把中國結當『連結』。」那時就很喜歡收藏古文物的她先體悟文物本身生命,再憑天生美感選用皮繩或毛線,以精彩多樣結飾「連結」這些古玩,一件件有靈魂有生命力的古董首飾於焉誕生。

20150819120353_98081
中國結只是連結古文物的一個手法,圖為琉璃扁方。(朱的寶飾提供)

創業以來,她廣泛選用白玉、碧玉、翡翠、琥珀、瑪瑙、珍珠、珊瑚、車渠貝、青金石、綠松石等多元材質,以此為媒介與中華文化結合,變身個人配戴飾品或者居家擺設。作品曾於 1998 年參加香港蘇富比拍賣會、2000 年在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展售;2008 年與故宮合作後更是知名度大開,2011 年台灣參加博鰲論壇即以林芳朱結合台灣珍貴珊瑚與代表中國瓷器設計的作品做為贈禮;2012 年受邀參與台灣故宮、瀋陽故宮及 Cartier 共同舉辦的「皇家風尚」展;2014 年,受邀與翠玉白菜等國寶赴日本東京博物館和九州博物館參加「神品至寶展」。

「old is new」,林芳朱認為要將老東西加上新設計,一定要跟生活連結,才能創造新價值。她 20 年前就體認珠寶不該只是依附服裝的角色,或者放在珠寶箱而已,應該是生活藝術品;她也率先提出「博物館珠寶」理念,將博物館珠寶藝術化,讓千百年文物有新生命,不要只擺在玻璃櫃內供少數人欣賞;她還鼓吹「國寶戴上街」,人人皆可隨時傳達文化精髓。

20150819120444_92955
朱的寶飾件富藝術涵養又具時尚感。(朱的寶飾提供)

文物新生 國寶戴上街

隨著一帶一路推展,東西方勢必會有更多交流,伴隨的就是文化的擴散。林芳朱說,外國人要看中華文物不難,也看多了,問題在如何呈現新樣貌?「中華文化是創作根基,但就像彈琴,一樣的音符可以譜出世界名曲,也可能是庸俗鄉音,端看能否找到元素的靈魂。」

曾有香港上市公司 CEO 邀請林芳朱合作,她納悶「香港珠寶業有資金有通路,為何找上我」,對方坦誠「我們做不出那麼深的文化概念飾品」。林芳朱說,文化底蘊需要長時間打底,信手拈來才能處處佳,這是專業的文化工作者跟文化複製者的差別。

問林芳朱如何尋找創作靈魂?「我好像穿越時空的古人,對歷史特別有感覺,別人看不到看不懂、甚至不完整的老東西,在我看來就是很有感觸。」不僅如此,她還喜歡「break all rules」,打破所有規則以前瞻眼光行事創作。想當年她在故宮禮品部賣珠寶被笑「瘋了嗎」,禮品部以量化文創品為主,誰會買限量高價珠寶?時間證明,我們很多人都錯想了。

 

不可轉載
兩岸文創誌
兩岸文創誌《SmartCulture》(前身為《兩岸文創/傳媒》雜誌),由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與福建日報集團策略合作,是第一本兩岸共同編輯發行,鎖定兩岸文化藝術、創意設計、智慧科技、城市創新與媒介動向的雜誌。企圖促成兩岸在文化生活上的理解交流,構築兩岸創意合作平台契機,也是第一本可在兩岸全境發行、充分表達立場與訴求的文創雜誌。
兩岸文創誌《SmartCulture》(前身為《兩岸文創/傳媒》雜誌),由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與福建日報集團策略合作,是第一本兩岸共同編輯發行,鎖定兩岸文化藝術、創意設計、智慧科技、城市創新與媒介動向的雜誌。企圖促成兩岸在文化生活上的理解交流,構築兩岸創意合作平台契機,也是第一本可在兩岸全境發行、充分表達立場與訴求的文創雜誌。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