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所樂設計展在 7 月 31 日反黑箱課綱時開始,在 8 月 9 日蘇迪勒狂風暴雨歸於平靜後結束。天晴了!但至今,我的心中激起的漣漪仍餘波盪漾,尚未結束。
記得在安所樂開展前幾個月,陸陸續續在收集展者資料,因為之前在中研院近史所做研究員的助理的經驗,我被徵招來做前期的資料整理。我不是學設計出生的,設計對於我很陌生,設計圈就像是個新世界。
兩個平行的世界,因為安所樂設計展產生了交集。
我像個牙牙學語的嬰兒,透過別人的指示認識這一位位的設計師。一開始在我的眼前他們只有三個字的名字,透過網路上的蒐集,他們的一切逐漸在我眼前形成模糊的影像。透過一張張的圖片,我漸漸在心中愛上這樣有才華的他們,喜歡上他們有趣的創作。把他們的一切依照我的初步了解編寫成文章的雛形,等待著其他人將這些基本資料編寫成文章在 FLiPER MAG 上發表。這些默默在為台灣培養美的人,我由衷的喜愛。
記得那時候,我們遇到很大的難題。就是關於日本展者的介紹,這些展者在日本很有名,但台灣並沒有人認識他們。除了 IC4DESIGN 之外,台灣也很少有人介紹,網路上也搜尋不到資料。我陷入了瓶頸,於是我轉而使用學過一年卻四、五年沒用的日文,搜尋日本網站上有關他們的資訊、翻譯成中文,重新編寫成文章。
有兩位日本作家的作品深深碰觸到我心,一位是澁木智宏,另一位是西山真司。
我是個高中國文老師,每年有段時間,美術老師都會教學生做羊毛氈。我的學生們便會在國文課時,趕下一堂課要交的美術作業。在我叨念下,有些學生會馬上收起來。有些學生卻會對我說:「老師別生氣,我做完等一下打完分數送你。」這樣的回話讓人聽得又好氣又好笑,雖然我不會輕易妥協,但羊毛氈在我心中已經留下歡樂的印象。
製做羊毛氈的過程也十分有趣,一坨蓬鬆的羊毛在針不斷的戳之下變成小小一坨,而且可以變化成很多形狀,似乎能開啟人的無限想像。但在台灣我所看到的羊毛氈總是和可愛的動物、卡通有關,大約能和小巧可愛畫下等號。
澁木智宏的作品讓我看見了羊毛氈全然不同的樣貌,似乎真正達到材質所蘊含無限可能的想像。非常巨大的羊毛氈與人等身,或是用羊毛氈表現小巧精緻的石頭、用石頭做成的飾品,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Ensouler 安所樂設計展】超越你對羊毛氈的想像,創造審美的愉悅和實用性 ─ 澁木智宏
就如同我對台灣設計師的感覺般,透過觀看作品的圖像,澁木的身影在我眼前逐漸清晰,有了初步的輪廓。等到展品 Freely 在我眼前出現,心中的悸動難以言喻,就好像這些孩子從畫中走出,平面的圖像成為立體的人物。
在第一天晚上的派對見到澁木,就像遇到從古書中走出的李白,原本以為這輩子無法相識的偶像,竟然活生生出現在眼前。原本我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只能邀請他一同照相,也不知道要說什麼?
在當三年的高中國文老師生涯中,我已經幾乎忘光我的英文和日文。偶然得知他要到士林夜市,在翻譯沒空前去的狀況下,住在士林夜市附近我,便自告奮勇的帶澁木和他朋友庄野先生一起去玩。我使用破爛的英文和非常少量的日文帶他們吃遍我認為好吃的老店。在吃飯的過程中我們成為 Line 的好友,還有一個群組。
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經歷,此後的幾天我都用 Line 記事本紀錄我認為不錯的行程、查好路線,讓他們出去遊玩的時後參考。他們最讓我驚訝的是從台北一天火車來回太魯閣,真是厲害。
颱風天,澁木的名片發完,在遍尋不著印刷店和賣紙商店後,我在舊家找到小學時做紙雕的紙張,送給澁木。而他在我眼前,露了一手用簡單的刀片和尺把紙張裁成一模一樣大小,我和庄野先生嘆為觀止。友情就這樣一天天加深,能幫忙到他們真得很開心。
當天要吃晚餐時,在路上遇到了西山真司,便邀他一同吃晚餐。西山先生也是一位我未見其人先聞其名的人。西山先生和夥伴創作的作品非常可愛,商品化很完全,適合買來放在書桌上使用,豐富生活。
【Ensouler 安所樂設計展】豐富你的書桌,小小的創意讓一切都不一樣 ― 西山眞司
他的作品算是展場很熱門的一個攤位,在展覽的第一天,有些人試玩完戰國大名刮刮樂後,就把掛在上方的展品帶回家。其中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的都被拿光,其他的或多或少被拿走一些。 這樣的情況著實讓我們吃了一驚,便加上請勿動手的告示牌且把展品用雙面膠黏在牆上。西山先生也回日本一趟,再帶一些展品過來。
西山先生是一個愛打卡的人。這天晚上遇到西山先生,他才剛將展品拿到台灣來,經歷了史上強颱蘇迪勒,於是他的 Facebook 裡出現許多的風災照片。在吃飯聊天的過程中,我問他:「你覺得台灣哪裡讓你印象深刻?」他說:「人很好,我自己一人到台中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買票,有人雖然不會說,卻直接畫圖告訴我該怎麼走。」聽到他這樣說,我覺得有點汗顏,便為他展品遺失的事再次和他道歉。他說沒有關係。
這次來台,除了補充展品外,他也帶來一些在日本銷售得很好的夾子、文具都在展場商店被搶購一空,現在台灣是買不到了。也許把西山展品帶回家的人是很喜歡他的作品,卻無從買起才偷偷帶回家?
我發現西山的東西不是全然的創新,而是讓我們平常在使用的東西變有趣一點或是和文化結合。不論是夾子、便籤、信封、紙膠帶都是日常生活中會用到的東西,也許這就是設計吧!
認識澁木和西山兩位新朋友,讓屬於設計嬰兒期的我更進一步的認識設計。無論是材料的重新發想和塑型,或是日常生活中用品與新的元素結合。只要更用點心,一切都可能看起來很不一樣。
西山走後沒有把展品帶走,有一些當成抽獎的禮物送給FLiPER的讀者,身為幕後黑手的我也分到一點。我還想不出要怎麼使用這些漂亮的小東西,因為還沒有商品化,這世界上有錢也買不到。所以我決定把他們先收到我的抽屜裡當珍寶收藏。
澁木離開後,也留下點什麼。
我很喜歡這條小石子項鍊。從我在網路上蒐集資料,看到他的作品集就很著迷;在佈置展場商店時,更是對它愛不釋手。我與澁木說過我的喜愛,最後他要走時,用友情價賣給我這顆小石頭。握在手心的溫度及輕盈的重量,與眼見的不同,這樣的違和感在我心頭蕩漾至今仍不止。希望有一天能親眼見到他所製作的枯山水「庭」,那樣的震撼可能更大於掌中所見吧!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