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一個位於台灣北部的港口城市,因氣候多雨又稱之為「雨都」。
基隆的古名為「雞籠」,其起源說法有幾種版本;
第一種說法是來自「基隆山」而得名,還有一種說法是起因和平島的形狀像「雞籠」而稱之。後再於清光緒年間,鑑於國際貿易發展以及地方管理之需要,將「雞籠」改名為「基隆」,成為正式設治之始。
從現在的基隆來看,很難得知這個港城曾發生多少故事,只能從些許蛛絲馬跡來尋找其中的脈絡。來嘍,跟著我們去基隆走走吧!
十七世紀時,西班牙人與荷蘭人先後佔領基隆, 並且以基隆島(現今為和平島)做為殖民基地。荷蘭人後遭鄭軍驅逐之後,因鄭氏王朝將台南作為其統治中心,故在此時期基隆並無太大的建設進展。
整體而言,直至清領時期初期,基隆大部分都還是蠻荒之地。直至1723年開始,陸續有來自福建漳州移民移入,崁仔頂街也是於這時候建設成形。
1884 年中法戰爭爆發,法國意圖以基隆作為封鎖中國大陸的基地跳台,且由於軍事上的易守難攻,港灣內窄外寬,礁岩遍布,加以開發後必成台灣重要口岸。故於中法戰爭後,劉銘傳開始增強基隆的海防能力,著手整頓基隆港並在沿岸港區興建數座砲台,大多數有保留至今成了古蹟。
日治時期,基隆更因其重要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台灣與日本本土的重要轉運樞紐;日本海軍重要基地,大大提升其地位,並且取代了淡水成為台灣北部門戶。也由於日本人大量移入基隆居住,市區建設開始大興土木,使得基隆港區景觀大幅改觀,讓整個港城煥然一新。不過,基隆在因此機緣下獲得蛻變,厄運卻隨之而來。1941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基隆因其特殊地位與功能成為美軍轟炸的首要目標,港區幾乎成了廢墟,基隆的發展再次蒙上陰影。
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管,美軍駐紮之下,基隆又獲得新的發展契機,在 1960 年基隆港區多次擴建,並伴隨著礦業發展再度興盛。港區並隨著台灣經濟起飛,到了 1984 年已成為世界第七大貨櫃港。然而,先天上的腹地狹小使得基隆發展進入瓶頸,加以鄰近東亞港口大型化競爭日益激烈,都使得基隆的未來發展更顯嚴峻。
基隆海港大樓,大概是基隆市區最容易被看見的歷史建築,位於基隆火車站附近。始於日治時代興建的歷史建築,原名為「基隆港合同廳舍」。在 1947 年之後更名為「海港大樓」。
這棟建築是早期在日治時期,基隆最高的建築,卻不可思議在美軍轟炸後倖存至今。
日治時期至今,海港大樓因內部業務需求已經增建樓層,不過外觀以及內部大多都保留原日治時代的樣式,就連郵筒也是原汁原味保留下來的喔!
獅球嶺隧道又稱劉銘傳隧道,1888 年動工至 1890 年完工,全長 235 公尺,耗費 30 個月才鑿通,為當時中國第一座鐵路隧道。目前為三級古蹟,也是台灣僅存的清代鐵路隧道。
墜道長 235 公尺,隧道北端為堅硬岩石,南端為潮濕的軟土,開鑿困難。在隧道南口外觀以紅磚砌成,並且有劉銘傳題額「擴宇天開」,左右之對聯曰:「十五年生面獨開羽毅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三百丈巖腰新闊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
不過在日治時期後,因發現隧道內部起伏大、凹凸不平,於是計畫另鑿隧道(竹仔寮隧道),獅球嶺隧道因而廢棄,僅短短通車七年。
清領時期以及日治時期,都在這個險要之處積極建設砲台佈防港區,以保衛此重要之地。絕大多數的砲台保存至今,其中較著名的有二沙灣砲台、白米甕砲台、大武崙砲台、獅球嶺砲台、槓子寮砲台。如此砲台眾多的地方,可見先前有多少悲壯慘烈的烽火故事在此展開…。
來到基隆八尺門和平橋旁絕對會看見這大型廢墟!
廢墟前身為阿根納造船廠,於日治時期就是造船廠,到 1967 年後,美商阿根納造船公司來此購置土地興建遊艇,後來因為經營不善倒閉廢棄至今。
然而這個地點卻因為場景特殊,吸引很多攝影愛好者與影視公司來此拍攝取景。其中飾演「美國隊長」的男星克里斯伊凡,亦曾來此處拍攝遊戲廣告,因此讓此地點聲名大噪。
(待續)…
https://www.facebook.com/chenNuomi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