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Material Stories , CC licensed)
無論哪一個國家,優質高等教育都是稀缺資源,也都是學生(及家長)全力爭取的─ 在全世界各國的教育形貌,在這個層次上並沒有根本的不同。但有一件事,各國卻非常不一樣:「如何決定哪些人有機會取得優質高等教育」─而這件事,往往大幅度地決定了中學教育的面貌。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國家最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會給那些最擅長背誦記憶、最擅長聽話服從、最擅長在八十分鐘內寫八十題選擇題、最擅長爭取虛偽矯情的各種獎項/義工/競賽─放心好了,整個國家的中學,都會卯足全力,投入所有老師的智慧與學生的心力做這些事。而台灣,一直走在這個方向上。
當一個國家的升學機制,將思辨、創造、專案實作⋯⋯放在高等教育選才的重心上,這個國家的中學教育會就會卯足勁做這些事。而英國,走的是這個路線。
這一個關卡,決定了整個中學階段的面貌,決定了誰得到資源接受培育,決定了社會中優勢者的面貌與特質,也決定了國家的未來。
當我研究英國教育體制時,看到專案實作竟然能當成升學的重要標準與依據,我在羨慕的同時也非常好奇,他們是怎麼做的。
同樣是中學,同樣有升學考試,英國有許多和我們大不同的作法。圖為台灣某中學大門。(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 升學制度,不是建立在 2B 鉛筆和答案卡上!
首先,我們從制度來說起吧。
英國的義務教育終止在 16 歲,那一年,學生要經過「中學普測」的檢定,其中有學術傾向與能力的人,可以就讀大學預科。在 18 歲之前,就讀大學預科的學生則要通過 A-Level 檢定。無論是哪一階層的檢定,幾乎所有的科目,都包括在考場中的筆試,也包括專案實作的部分─在英國的制度內叫做 coursework 。〔註〕
專案實作在各科目中所佔的比例不等,有些佔比高達 60%,例如中學普測的「設計與科技」這門學科。也有些佔比較低,例如中學普測的地理科佔比是 25%。專案實作的分數和筆試分數加權總分,將是學生該科的真正分數,將用於申請大學或預科。
誰來給專案實作評分呢?學生的各科教師,將為學生的專案實作評分。而老師的評分方式,則是依據升學考試出題機構提供的原則綱領。學生的專案實作也會被抽檢,如果原教師評的分數明顯不合理,分數會被調整,而且這種情況會讓這位老師專業適格度受到質疑,所以教師都會儘量公正客觀地為學生的專案實作打分數。
- 做訂房系統、雕塑作品,都是升學考驗
而在實踐上,英國中學生各種學科的「專案實作」到底是什麼樣子呢?以下舉幾個例子,都是我從英國中學生或畢業生問到的實際經驗:
英國文學課,有兩個實作專案:
1) 演出劇本《馬克白》之中的三幕,自己做服裝、舞台、道具,用改編過較白話的台詞進行演出,並且錄影。
2) 由老師口試學生對《馬克白》一劇內容與文本的理解,並且錄影。
資通科技 (ICT):
做出一個旅館的訂房系統,旅館至少要有 20 個房間,有訂價和優惠模式,系統要能展示哪些房號在哪些日期是空的。
藝術設計 (art and design),也有兩個實作專案:
1) 學生從課堂第一節課開始,就要開始在一本素描簿上累積畫作,到課程結束時,這本素描簿就被當作實作專案的成果。
2) 雕塑作品:接受我訪問的對象作的成品是用木板、報紙、石膏、樹葉、泥土製造的一個山丘和城堡 ─對角線 17 吋的規格。
台灣某高職學生在課程中實作的成品(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 當升學篩選偏誤,教學也必定扭曲
在台灣,我們的升學選拔制度總是很顧人怨。升學制度一直是教育改革的焦點,名稱也就改過很多次,計分方式,量尺制度、比序模式,一直是各方角力的主戰場。
但沒有人理的,很少人爭的,改變也微小到令人悲傷的,是升學考試題目的品質。直到今天,幾乎每一個科目的考試形式都和二十年前差不太多。再怎麼說實作能力重要、溝通能力重要、思辨能力重要、創造能力重要⋯⋯,但是這些就是無法進入升學的選拔體系。因此,升學篩選總是偏誤的,教學也是扭曲的,老師和學生的力氣與時光太多太多浪費在無益的磨耗中。
把實作、創造、思辨放入升學篩選制度,不是辦不到,而是辦不辦。這是英國制度給我們的最好啟發。
[ 註 ]:英國給 16 歲學生的學力評量,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GCSE),在此譯為「中學普測」。而英國學生 17-18 歲階段就讀的學制,原文叫 Sixth Form,在此譯為「大學預科」,較符合讀者的直觀理解。
(本文為想想論壇授權刊載,作者:謝宇程,原文標題:【學與業壯遊】 不能只會考試!實作成績,原來是英國升學的重要關卡之一,非經允許、不得轉載。)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