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22.2015

聲音的溫度、人體的質地、影像的凝視、劇場的時延 — 在詮釋與分享中,我們與藝術對話

台新藝術獎」於 2002 年創設,同時觀照視覺、表演與跨領域藝術類的創作,開啟了國內、外藝術獎項頒發之先河。透過獨創的評選機制,包括全年專業提名、觀察與藝術評論的發表,同時結合年度國際評審的參與,台新藝術獎不僅止於肯定台灣專業創作成果的重要獎項,更努力建構足以銜接台灣當代創作者與國際對話的平台。

自第 12 屆(2013 年 1 月 1 日起),台新藝術獎進一步決定以更加趨近「用藝術打造台灣新價值」的初始理念,打破分類觀念,回應當代藝術跨越疆界的趨勢,以及對當下社會現象的反思與驅動,不再區分表演與視覺類項,以容納藝術創造更大的可能性與未來性,同時創設「ARTalks」網路開放平台,邀請長期關注當代藝術發展的專家學者擔任專責提名觀察人,提出獨立的提名觀察報告,打破藝術門類的侷限,開啟藝術創造與跨域對話更多的可能性,並縮短藝術與民眾的距離。

ARTalks-藝術動態的內頁圖片

而台新藝術獎在今年所複選出的五件年度入選獎作品——立方計劃空間的《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年度大獎得主)、林文中舞團的《長河—身體是最長的一天》、袁廣鳴的《不舒適的明日》、陳伯義的《紅毛港遷村實錄–家》與蔡明亮的《玄奘》——將共同於北師美術館(MoNTUE)展覽,舉行「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大展」。

此次「台新藝術獎大展」的策展概念環繞於「詮釋」與「分享」,試圖於時間與視覺空間的想像中,將美術館的空間成為藝術家身體經驗與美學知識重新體現的一種媒介,構築「聆聽」、「思考」與「表達」、「分享」的參與機制,引領觀眾詮釋並分享觀點,開啟觀眾與藝術創作、觀眾與觀眾、觀眾與藝術家間的多重對話,激發彼此思考自身對於生命經驗、社會文化的反思。

透過空間佈局的運用,展示了舞者的身體、紙質的舞台、精銳的影像、多元的聲響……,開啟觀眾的多重感官,探尋藝術家創作的觀點與實踐。美術館的當代策展進程中,不僅在視覺上,更開始關注觀眾如何透過身體感知與藝術創作及空間環境的相互對話,形成藝術創作解讀的脈絡與詮釋。

 

年度大獎得主:何東洪、鄭慧華、羅悅全 / 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

造音翻土

 (圖片來源:耳朵蟲

成立於 2010 年 4 月的立方計劃空間,由獨立策展人鄭慧華(Amy Cheng)與聲響文化研究者羅悅全(Jeph Lo)所主持,以推廣當代藝術、深度人文思維、連系國際與在地網絡與藝術歷史脈絡為使命,提供台北藝文群眾一個兼具展場與講座、交流、資料庫功能的藝文空間。另一位策展人何東洪則為輔仁大學心理系教授,曾任水晶唱片製作企劃、地下社會 Live House 經營者之一。研究興趣包括當代社會與文化理論、通俗音樂社會學、文化政策、文化行動主義。

研究及策劃團隊以一年的田野研究與史料收集、準備,結合了文件、檔案與藝術創作,呈現並探索戰後台灣聲響文化運動的脈絡。首先以 1997 年由水晶唱片所發行的專輯《浪來了:傾聽・台灣的話》作為議題開展的起點,考掘「本土化」這個台灣現代性形塑歷程下難以迴避的課題,舖陳台灣戰後歷經戒嚴時期的禁歌管制、美國熱門音樂、追尋自己音樂的「民歌採集運動」與「民歌運動」,到解嚴後的地下音樂場景、噪音運動、瑞舞運動和實驗聲音創作等等聲響文化運動的脈絡,從歷史的社會土壤裡重新翻、掘、找,以系譜學的方法爬疏聲響「本土化」的軌跡,並思考它再一次被「造音」轉化的可能。

《造音翻土》展覽 找回台灣「時代的聲音」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CCoEiFOELA[/youtube]

 

年度入選獎:林文中舞團 / 長河—身體是最長的一天

長河

(圖片來源:林文中舞團

 曾被紐約村聲週報讚譽為「超級舞者」的林文中,是近年來少數接受台灣本土舞蹈訓練,進而揚名國際舞台的男舞者代表之一。他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BFA)、美國猶他大學現代舞系研究所(MFA),十餘年職業舞者生涯中,曾擔任國內外許多著名舞團主要舞者,最為人熟知的是世界著名的比爾提・瓊斯舞團(Bill T. Jones/Arnie Zane Dance Company)。2002 年起,林文中陸續於世界各地的舞團或學校發表個人創作,2008 年選擇返台創立同名舞團,期許能夠以「一個小而精緻的舞團,做最純粹也是最根本的動作研究,持久而細膩地累積具有當代特色的新動作風格與新身體美學。」

在最新作品《長河》中,林文中讓舞者呈現了舞團從未有的身體樣貌。七位舞者以手肘/手腕等關節即興般若有似無相連,構成不規則的人體鏈結,高低起伏地流動延展,有如河流前進,時而波光粼粼,時而水花飛濺。奇妙的是,明明只是七人組的隊形流動,不敘事不抒情也不炫技,卻變幻多端,硬是讓觀眾眼神跟著舞台長河延伸。

林文中作品《長河》 用身體串起時間流動
[youtube]https://youtu.be/yOMj5pxn72U[/youtube]

 

年度入選獎:袁廣鳴 / 不舒適的明日

不舒服的明日

(圖片來源:耿畫廊 Tina Keng Gallery )

袁廣鳴生於台灣台北(1965~),是早期台灣錄像藝術的先鋒,自 1984 年開始從事錄像藝術創作,也是目前台灣活躍於國際媒體藝術界中知名的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以象徵隱喻、結合科技媒材的手法,深刻傳達出人們當下的生存狀態,並且對人的感知及意識有著極具詩意的深入展現。2007 年之後,袁廣鳴全心致力於錄像藝術新的可能,如在《逝去中的風景》(2007)開創出以一種介於錄像藝術與電影之間的新型格式的動態影像作品,展現出一種迷人的劇場式日常。2011 年推出的個展「在記憶之前」,則集結了常年來對於動態影像深入看法,分別以同步多投影、月光粉殘影的形式呈現「時間與記憶」及「身體與感知」的大型創作。

而在袁廣鳴的《不舒適的明日》,其創作影像取自日常生活、廢墟、核能發電廠、太陽花學運時的立法院議場,將日常場景、抗爭現場或管制禁區均無差別地呈現眼前。透過攝家人、居住的環境,圍繞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狀態,進行對「廢墟」、「家」及「逝去中」的探討,以一種詩意的方式呈現「日常」中的不安,思辨現代人的困頓與憂懼。

袁廣鳴關注社會風景 探索《不舒適的明日》
[youtube]https://youtu.be/3GYxPIZvBiw[/youtube]

 

年度入選獎:陳伯義 / 紅毛港遷村實錄–家

紅毛港

(圖片來源:關渡美術館

陳伯義生於 1972 年的嘉義,現居台南。同時攻讀水利及海洋工程博士學位的他,是個不折不扣的跨領域工作者。曾從事過攝影教學及策展等工作,專長為攝影及海洋工程,作品曾被國立台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日本清里攝影美術館及私人單位典藏。其攝影創作總是以冷靜的態度,來拍攝承載著過多記憶的遺村場景。透過陳伯義的攝影,我們可以清晰的觀察到牆面所遺留下來的痕跡。

而陳伯義近期的「紅毛港」系列,則是嘗試透過結合文件、遺跡物件的展示,來發展出關於紅毛港拆遷和聚落史的敘事空間。在《紅毛港遷村實錄》中,他針對 2007 年到 2008 年的紅毛港拆除工程,對居民遷出後的廢棄家屋進行影像創作,在這影像計畫中包含了家屋內遺留的物件、物件缺席後在空間裡的痕跡以及透過殘破窗櫺向外凝視工業環伺的景觀。對他來說,這個作品並非只是對於消逝於台灣的漁村進行一種緬懷,而是透過攝影文件來思考土地開發的過程中如何更謹慎的面對在地歷史人文的價值,平衡國家發展意識形態中無視在地歷史社會的缺點。

關注紅毛港遷村案 陳伯義建構廢墟美學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sQ-q_Bkka8&list=PLIRnc3w6e9n1D6w4ZgeBp5wDxHVDTSJAx&index=5[/youtube]

 

年度入選獎:蔡明亮 / 玄奘

玄奘

(圖片來源:齊立有限公司

出生於馬來西亞的蔡明亮,為台灣電影圈的知名導演,曾以《愛情萬歲》(1994)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河流》(1997)獲柏林影展銀熊獎、《郊遊》(2013)獲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2011 年,蔡明亮編導舞台劇《只有你》,讓李康生以極緩慢的步伐走過漫漫記憶與生命起滅,啟動往後三年的系列創作。台上,李康生化身為當代玄奘,披著紅袈徒步行過東西方各色城市。每個步伐如呼吸的起落、行為的生滅,循環交織出「慢走長征」系列短片的生命內涵。

2014 年,這場長征從影像走回劇場,去除台詞、角色、故事,挑戰劇場固有的形式,將更真切而大膽表現「玄奘」心志──一如一番藝術道上無悔執著的表白。除了再次與慢走行為動作指導鄭宗龍合作,也邀請藝術家高俊宏以炭筆一同經歷、創造風景。海市蜃樓在高築後頃刻頹滅,生命在漫天黃沙間乾枯又遇水滋長。橫越生與死、現實與夢境,世界的真實面貌沒有時間、沒有盡頭。我們因凝視而忘記時間,穿透表象、看見本質。活著,就是場修行。

蔡明亮《玄奘》 特輯
[youtube]https://youtu.be/TlzMf4TqTKs[/youtube]

 

除了呈現上述作品的內涵及豐富的視覺意象以外,在展期間,台新藝術獎也安排了多場講座、座談、專場導覽、工作坊,以及藝術家現身展場的行為演出,邀請觀眾不僅看展,也能更深度了解藝術家與作品。無論你是否知曉這幾位藝術家、無論你有沒有看展覽的習慣,相信去這一趟北師美術館,你一定可以讓你的感官看到你所不曾看到的、聽見你所不曾聽見的、感受你所不曾感受的。

不舒適的明日

(袁廣鳴/《不舒適的明日》,圖片來源:今藝術

【周邊活動-藝術家面對面】

1. 開展特別放映:蔡明亮「慢走長征」系列首部作品──《無色》

時間|2015/5/30 (六) 19:00

2012 年由李康生的劇場慢走表演激發出蔡明亮的「慢走長征」短片系列:《無色》、《行者》、《金剛經》、《夢遊》、《行在水上》、《西遊》、《無無眠》,拍攝李康生以極慢步行走於不同城市,後應布魯塞爾藝術節、維也納藝術節、台北藝術節、韓國光州劇場藝術節共同委託創作,2014 年已《玄奘》之名走進劇場。(片長 20 分鐘)

 

2.《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新書發表:表演・作者簽書會

時間|2015/6/5 (五) 17:00~19:00

現場演出:陳柏偉(黑手那卡西樂隊創團團長)、黃大旺(聲音藝術家)

 

3. 在明日之前的日常──袁廣鳴現身導覽

時間|2015/6/6 (六) 16:00~17:30

 

4. 美術館裡的長河──林文中舞團肢體工作坊

時間|2015/6/26 (五) 19:00~21:00

當思考匯集如河流般湧入身體,怎麼創造出水流般的舞步,甚至匯流成一首首身體詩篇?從《長河—身體是最長的一天》的創作理念出發,林文中舞團邀請大家來體驗肢體幻化如河流緩行,感受身體最長的一天!

 

5. 陳伯義帶路──城市記憶考察

台北場

時間|2015/7/4 (六) 11:00~14:00

地點|北師美術館  1 樓

高雄場

時間|2015/7/5 (日) 11:00~14:00

地點|捷運鳳山國中站一號出口集合

城市記憶考察將透過陳伯義帶路往神秘廢墟,窺見南北兩廢墟的前世今生,同時藝術家也將解密長年在高雄紅毛港廢墟中所扮演的角色。

造音翻土二

(立方計劃/《造音翻土》,圖片來源:帝門藝術書寫工廠

【周邊活動-週五藝術家選片之夜】

透過藝術家的創作視角,選映多部能延伸談論其作品,或與個人創作歷程相關的影片;並藉由映後對談,引領大眾深入了解藝術家的獨特觀點。

1. 陳伯義選片 ──《紅毛港:家變》

時間|2015/7/3 (五) 19:00

映後對談:陳伯義、陳穎彥

2007年高雄港吞吐量排名持續落後至世界第七大港,高雄港務局決定於高雄紅毛港闢建第六號貨櫃碼頭,試圖力挽港口落後情勢,在發創亞太營運中心的工程之下,紅毛港將全部夷為平地,三百多年歷史的漁村從此消失於地圖上……。

 

2. 立方計畫空間選片──《如果耳朵有開關》

時間|2015/7/17 (五) 19:00

映後分享,從台灣噪音運動聊起:羅悅全

試圖從台灣聲音(聲響)藝術發展的脈絡中,尋找這十多年來一直活躍於聲音藝術的創作、卻鮮少被主流關注的藝術家們:Dino、王福瑞、林其蔚,影片紀錄這些90年代即從事聲音創作的先鋒藝術家。此拍攝計劃仍持續進行,放映版本為2011年階段性完成作品。

 

3. 袁廣鳴選片──《比爾維爾拉:靈視之眼》 Bill Viola: The Eye of the Heart

時間|2015/7/24 (五) 19:00

映後分享:袁廣鳴

Bill Viola 被喻為「錄像時代的林布蘭」,也是最能引發共鳴的錄像詩人,自 1972 起,創作包括錄像裝置、聲音環境、單頻錄像、電子音樂表演以及電視廣播作品。本片除了收錄許多 Bill Viola 重要作品精選,以及 Viola 自己收藏的少見錄像片段,導演也以獨特觀點記錄藝術家坦誠與熱情談論自己的作品過程、生活與藝術的影響…等,以及從最初推動他成為錄像藝術先驅的動力。

長河二

(林文中舞團/《長河》,圖片來源:林文中舞團

 

【周邊活動-週六臥草電影院】

趁著展期間夏日晚風及端午連假,規劃端午獻映和藝術獎時光機系列,從紀錄片影像入門認識藝術家,邀請您前來席地而臥、共襄盛舉!

1. 端午獻映 ──《風華再現─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時間|2015/6/20 (六) 19:00

地點|北師美術館後方草地(戶外場)

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1885 年開館,是全球最傑出的博物館之一。博物館建築由建築師皮爾埃.庫博斯(P.J.H. Cuypers)操刀設計,內藏數千件見證荷蘭歷史的文物。2003 年,荷蘭政府決定耗資 147 億台幣整修翻新,原本預計 2008 年完成,卻碰上了水患以及種種糾紛,更曾一度傳出永遠休館的消息,整體翻新時程延後了 5 年之久,終於在 2013 年完成,重新開館。

 

2. 藝術獎時光機  1 ──王文志紀錄片《山靈》

時間|2015/6/27 (六) 19:00

地點|北師美術館後方草地(戶外場)

在嘉義山中長大的裝置藝術家王文志,將山林記憶帶進作品,以本土質材為創作基礎,打造出許多膾炙人口的空間體驗型裝置創作,深沉靜謐的力量,使進入的人們大為驚喜。作品《騰雲架屋》也獲第一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類入圍。本片跟隨他的腳步進入深山採集、遠赴日本創作、山中生活…等,其人其作,如同山裡走出的靈魂。

 

3. 藝術獎時光機 2:許淑真紀錄片《一個女藝術家之死》

時間|2015/7/11 (六)19:00

地點|北師美術館 1 樓(室內場)

正值創作旺盛期的許淑真,於 2013 年初癌症逝世,短短十四年的創作中,不斷地跨越界限,與多方專家合作,走出藝術題材與框限。本片集合許淑真踏查過的許多非尋常的展場,也編輯出她親往的越南、密克羅尼西亞的雅浦、澳大利亞與台灣各地親自拍攝的影片,呈現台灣絕無僅有,一位出色女藝術家的宏觀視野與絕地的生命探詢。

 

09600327-3++.tif

(陳伯義/《紅毛港遷村實錄》,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

 

 

 

 

文字資料來源:台新藝術獎
影片資料來源:UND

不可轉載
kiwibird
人活著 就是不停地失去 但總有些東西 能夠在心中積累下殘渣
人活著 就是不停地失去 但總有些東西 能夠在心中積累下殘渣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