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職責是畫親眼所見,而不是畫我所了解的知識。」─ 透納(John Mallord William Turner)
讓「風景如畫、畫如風景」是許多藝術家畢生追求的意象。被譽為「光之畫家」的英國浪漫主義畫家透納(John Mallord William Turner),穿山越嶺遊歷歐洲各地,前往海上冒險體驗颶風、暴雪等災害,以光影描繪如史詩般的風景。
透納從小喜愛藝術,他深受 17 世紀法國風景畫家洛蘭(Claude Lorrain)畫作感動,一心以繪製風景畫為志業。據說,透納首次看見描繪羅馬建築遺址與海景的《西巴女王出訪的海港》(Seaport with the Embarkation of the Queen of Sheba)時,不禁淚流滿面。
14 歲時,透納進入皇家藝術研究院(Royal Academy Schools)學習,同時出外旅行寫生,多在英國境內尋找古堡與修道院等廢墟,描繪具浪漫風情的蠻荒景色。身為理髮師的父親將他的創作擺在店內出售。
1802 年,性格孤僻的透納離開故鄉英國,隻身前往歐洲大陸最雄偉壯麗的阿爾卑斯山。阿爾卑斯山為透納帶來嶄新的心靈悸動,他開始創作不同以往的風景畫,描繪天空昏濛、雲朵騷動的不祥情境,或大雨滂沱、暴風雪等令人畏懼的大自然景象。
透納《暴風雪中駛離港口的汽船》
無懼暴風雪來襲 透納搭船出海作畫
透納在歐洲各地的旅遊經驗,累積他一生豐富的創作能量。晚年的他,經常以驚人之舉感受大自然,描繪出如史詩般的壯闊情景。1842 年,67 歲的透納為呈現暴風雪的震撼,不顧年歲與體力,要求一名水手將他綑綁在船桅上,他要與船隻共同在驚滔駭浪的海面沉浮,體驗大自然的威力。
透納將這次經歷繪製成《暴風雪中駛離港口的汽船》(Snow Storm, Steam-Boat off a Harbour’s Mouth)。畫面呈現船隻被捲入暴風雪中,而巨浪不斷猛烈衝擊,顯得搖搖欲墜;透納更以晦暗的光影描繪水氣與漩渦,讓整艘船彷彿快被大海吞噬,從遠方看去只剩船桅存在。
而他的一生也像這艘船,不斷與嚴峻的現實搏鬥。《暴風雪中駛離港口的汽船》在當時多得到負面評價,被嘲諷為使用「肥皂泡沫與石灰水」完成的油畫。不過,透納沒有放棄他畢生追求的主題,沉船、霧霾、風暴、大雨等自然情景。
透納晚年仍不斷嘗試,他發現繪畫不僅能呈現有形的物體,還有空氣、光、速度等超越視覺的事物存在。1844 年,透納完成代表作《雨、蒸汽和速度——開往西部的鐵路》(Rain, Steam, and Speed – The Great Western Railway),整幅畫多以輕柔的筆觸,描繪迷濛細雨的「印象」,有形的事物只有左方橋墩,以及中央急駛的火車頭。
透納作畫過程經常有著過人的冒險精神。據說,透納在搭乘火車時,外頭剛好下起雨來。他相當興奮,於是打開車窗,將身體探出窗外,享受風雨落在身上的速度感與樂趣,而他這個舉動嚇壞周遭乘客。
透納《雨、蒸汽和速度——開往西部的鐵路》
捕捉大氣稍縱即逝 光影變化感動莫內
透納身在推崇肖像畫與歷史畫的 18 至 19 世紀,卻勇於挑戰傳統,多以人面對大自然的處境為繪畫主題,強調情感與想像力,開創浪漫主義(Romanticism)的藝術風潮。透納於 1851 年去世前,風景畫終於獲得重視。
透納的後輩,藝術家拉斯金(John Ruskin)就曾出版藝評集《現代畫家》(Modern Painters)為他平反。拉斯金認為《暴風雪中駛離港口的汽船》是前所未有的油畫,徹底表現光與迷霧,以及船隻在海洋飄盪的狀態。
拉斯金也讚譽透納為「現代藝術之父」。透納晚年放棄描畫物體的細節,強調光線與大氣稍縱即逝的筆觸,以及推崇表現大自然脈動的情景,為印象派的發展鋪平道路。普法戰爭於 1870 年爆發後,莫內(Claude Monet)赴倫敦避難時,欣賞透納《雨、蒸汽和速度 — 開往西部的鐵路》中大自然光線與色調變化,而備受感動。
透納《自畫像》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