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想過,機器人是從什麼時候進入我們的生活?回到歐洲18世紀的工業革命,就注定了機器取代人力的未來趨勢。而要說起對機器人的執著,日本絕對是第一把交椅,許多人童年時的第一本漫畫,就是哆啦 A 夢(ドラえもん,舊譯小叮噹),讓機器人概念成為童年的一部份;被稱為平成三大歌姬之一的宇多田光,也在她的歌曲《 A 級秘密(Can You Keep A Secret?)》MV 中,與機器人大談虛擬戀愛。於是,機器人從漫畫、音樂、仍至於生活,已經逐漸攻佔這個世界。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wQuXbae3N4[/youtube]
時至今日,機器人可不只是取代人工這麼簡單了,就連藝術領域也有它們的一片天空。機器人科技最為發達的日本,在三年前就發展出可寫書法的機器手臂,而法國科技藝術家 Patrick Tresset 研發的 Paul-IX 機器人,則可以對靜物進行速寫。但是讓機器人取代人類成為演員,這可能嗎?2014年 Cheers 雜誌「未來8年最不被看好的10種職業」一文中,曾提到演員有 37% 的機率,會因為科技的進步而逐漸被淘汰。原本全然屬於人的舞臺,加入機器人後,會讓舞臺有著什麼樣的風景?
Humanoids 機器人的發展原本用來從事勞力工作,進化至今機器人什麼都能做,未來可能救你的命,但也可能威脅到你的生命?-101EAST
日本近代著名劇團- 青年團 的導演 平田オリザ〈Oriza〉,自2008年就與大阪大學機器人研究室的 石黑浩 合作「機器人劇場」計畫;讓機器人成為演員是個瘋狂的想法,但這計畫卻讓這個想像成真。「機器人劇場」計畫的作品大多在探討日本的社會現象,當機器人進入人的生命之中,會為彼此帶來怎樣的影響?「機器人劇場」計畫的系列作品,說是一種「機器人的寓言」也不為過。
機器人走進表演舞臺,仰賴的其實是無比精準的設定,以及其他演員反覆排練,讓所有戲劇反應能在設定的時間內完成,於是身為人類的演員,必需強迫自己在舞臺上也成為另一個機器人,用近似機械反應的方式,訓練自己能擁有跟機器人相同的精準演出。這是個相當弔詭的場景,機器人取代了人成為演員,而人為了配合這位特別的演員,必須讓自己成為肉身機器人。透過機器人戲劇,平田總在兩者之間的相異中探討:「人類究竟是什麼?」到底什麼是人類?人類與機器人,究竟有什麼異同?
身為人類的我們,也許該慶幸像哆啦 A 夢這樣具情感、情緒和思考模式的保姆型機器人尚未被研發出來,所以媽媽的角色尚未被取代;如電影《變人》中一心想成為人類的管家機器人也還沒出現,目前的服務業仍大有可為。但在這一切的背後,也許更該思考的是:有朝一日人力被機器取代時,人類是否能運用自身的無法復刻的獨特性,讓人力成為比機器更珍貴的資產。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5kUIlf9dlc[/youtube]
曾以《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風靡臺北的日本的青年團劇團X大阪大學機器人劇場計畫,今年夏天將重返臺北,帶來改編卡夫卡的經典作品《蛻變-人形機器人版》,一早醒來,故事中的兒子變成了機器人,家人如何面對這樣的改變,能否把對兒子的愛,轉移到這機器人上呢?當機器人進到表演舞臺後,帶來的不止是取代與被取代這樣嚴肅的問題,同時也為表演藝術畫下新的可能性;而人類與機器人同臺時,兩者本質性的差距,導演平田オリザ〈Oriza〉擅長引導觀眾思考,機器人對人類最古典的提問:「人類究竟是什麼?」,在《蛻變-人形機器人版》故事裡的兒子變成機器人後,卻懷念曾經為「人」的種種!
歡迎你親身走到劇場內,感受一下機器人劇場的魅力吧!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AYknOa3Ygo[/youtube]
人變機器人 卡夫卡經典再進化
臺北藝術節秒殺系列作 搶票預備!
8.6-8.9 水源劇場
蛻變-人形機器人版 La Métamorphose version android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