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18.2015

我寂寞寂寞就好這時候誰都別來安慰擁抱!研究稱孤獨提高 30% 死亡率

7689144046_db7b0d476f_z

人們都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站在深愛的人面前,對方卻不知道自己的心意。對二十一世紀的人們來說,最遙遠的距離大概是通勤時間擠捷運,身旁的人都在低頭滑手機。

英國民調機構 Opinium 受 The Big Lunch(提倡與社區鄰居共進午餐的組織)委託調查,發現 18 到 34 歲的人口中,有高達 83% 的人們曾經有「孤獨」的感覺,在現代社會中,這個數據似乎不令人感到特別震驚,大多數人的經驗可能是這樣:朝九晚五甚至加班後拖著一身疲累回到家,襲捲而來的卻是滿屋子的孤寂。

  • 28% 三十五歲以下的人們,希望自己擁有更多朋友

二十幾歲的確是最深刻感受孤獨的階段。假如你和五十個同事在同一層樓辦公,你卻透過 email 而不是從座位上站起來,走到茶水間邀請大家星期五一起度過 Friday Night,那你絕對很難打入交友圈。到了午餐時間,省錢還學貸的你盡量避免吃外食,畢竟傷身又花錢,於是一個人默默在角落嗑自己準備的便當,一邊滑著 Facebook 以為還是可以 follow 同事上個周末的行程。殊不知下班前,大家閒聊著昨天你沒參加到的聚會,你一點也插不上嘴。

長久以來,疏離的社交互動來自孤獨的兩面:我們過於關注那些似乎活得比自己更精彩的人,卻從未著手規劃自己的生活,其實也可以很精彩不是嗎?

12264241755_a3ceceff41_z

  • 拒絕他人的「應該、可能、再晚一點」,一個人才不寂寞

-你星期二有空嗎?

-應該有空,不過我星期一才能確定欸。

 

-晚上要一起吃飯嗎?

-可能吧,看我加班到什麼時候。

 

-你在路上了嗎?

-抱歉!開會耽擱了!我們再約晚一點好嗎?

這些被耽擱的約會,比起每天晚上空白的日記更容易讓人感到寂寞。許多三十五歲以下的人不太能夠領悟「獨處」其實是高尚的藝術,回想不久以前,搭火車從台北到高雄至少要五個小時多,那時候沒有智慧型手機的陪伴,沒有 LINE、沒有 Facebook、沒有手遊,我們還不是健康地長大,也許在冥冥之中,也讓人學會享受孤獨的時光。

四年前,在台北市打滾十八年的我,連中壢在桃園縣的北還南都不太清楚,憑著學校寄來的新生手冊指引,在開學前一個禮拜,從台北搭客運到中壢市區,再轉搭公車花了二十分鐘才順利抵達校園。還沒適應晦暗、老舊的公車,也還沒意識到這個地方離火車站越遠越令人摸不著頭緒,默默在心裡警惕千萬別搭錯車,否則就不知道自己在哪裡。公車一駛入校園後,即便手上拿著 iPhone4 卻一點用都沒有,初次到訪的我無計可施,幸虧司機好心向我報了站名,但依仁堂、志希館這類的名字,任誰聽了都不會知道到底哪個才是管理學院啊!

絕望之際,我從背包裡翻出新生手冊裡的地圖,像拿著星座盤一般,找到校園正中央最明顯的大草皮,試圖定位自己的位置,抱著不確定的忐忑隨意走走,都市俗的緊張與恐慌,因為沿途松樹林蔭庇護下,心情跟著放鬆起來,最後也順利巧遇伴我四年的學院大樓。那時的我就想,或許是命中注定要學習遠離塵囂的孤寂。

  • 越孤單越早死,想活久一點其實很簡單!

最關鍵的問題就在於面對孤獨時,你是以什麼心態度過?常常,我們極力避免獨處的情況發生,但事實上,因為智慧型手機和人口稠密的緣故,一個人的狀況鮮少發生。隔絕外界、保持沉默、渴望置身於人群中以及強迫自己反省的以上行為具有相當的益處,特別能激發創意的誕生。

獨處使人體會夥伴的重要性,沉默使人了解溝通的價值,少了可以諮詢的對象,使人能夠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雖然上述理想情形並不會每次都發生,但無庸置疑的是,孤獨具有生產力!

獨處是一種本領,可以透過反覆練習上手,假如你拒孤獨於門外,反而會造成致命傷!美國楊百翰大學上個月發表一項嚇人的研究結果:孤獨會增加 30% 過早死亡的風險!所以,準備好跟陌生人聊上幾句,或著手規劃毋須過度依賴他人的生活吧!不只是因為我們身邊盡是善變的朋友們,更重要的是能夠活到六十歲看到自己的魚尾紋啊!

你將戰勝寂寞,學會一個人,學會利用那些過去感到不安的時間,並了解到這些時間反而是一段美好的境遇。當你在公園嗑三明治和咖啡,或在家靜靜聆聽沒關緊的水龍頭滴滴答答時,除了意識到缺水危機尚未解除,趕緊起身關緊水龍頭之外,務必銘記在心:你絕對不是獨自一人感受到寂寞。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圖片來源:Antonio TajueloInstant VantageI .. C .. U,CC Licensed)
不可轉載
BuzzOrange 報橘
關注台灣與全球政經動態,思考那些科技無法解決的事情。提供新聞之外,更希望提供一個場域讓你和我們經常地問「為什麼」;不要再別人說什麼我們就信什麼,所有事情不再只有「是非」、「藍綠」的二元選擇——我們需要思考,需要一直問為什麼。
關注台灣與全球政經動態,思考那些科技無法解決的事情。提供新聞之外,更希望提供一個場域讓你和我們經常地問「為什麼」;不要再別人說什麼我們就信什麼,所有事情不再只有「是非」、「藍綠」的二元選擇——我們需要思考,需要一直問為什麼。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