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狀態。
流行音樂界怎麼去看待「存在」這件事呢?近幾年的發燒曲唱著「你存在,我深深的腦海裡……」,說明了只要被記憶、被思念、被愛,就是存在。已逝創作歌手張雨生也早在20年前就唱著「我呼吸、我感覺、我存在」,原來只要活著,就是一種存在了!
[youtube width=”600″ height=”370″]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R-PX4J50zE[/youtube]
哲學家也談「存在」。16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的哲學命題「我思故我在」,告訴世人因為存在所以有所思,也因為有所思,故有所存在的價值;這樣的哲學命題到了20世紀有了更進一步的辨思。德國哲學家雅士培(Karl Jaspers)曾說:「相對於生而言,一切業已成就的東西似乎就可以稱之為死。任何業已完滿的東西都不能再是生的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朝向成就、朝向完滿的努力過程,也可說是朝向死的過程。」而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也說:「死亡是人最本己的可能性。」死亡,原來也是人最基本的存在狀態之一。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勃興的存在主義及文學作品,則是對西方哲學核心關懷的一次最勇敢的挑戰。就像卡夫卡(Franz Kafka)用《蛻變》(Metamorphosis)讓人的存在狀態,蛻變成一隻蟲的存在狀態,背後探討的其實是『人的本質』的荒謬與存在價值;沙特用一整套嚴謹的論證,讓『存在先於本質』的宣言,充滿了飽滿的哲思力量;從《異鄉人》(L’Étranger)到《反抗者》(L’Homme révolté)再到《墮落》(La Chute),卡繆(Albert Camus)則透過荒謬、反抗和自由,闡揚他的人道主義,甚至以「只有一個哲學問題是真正嚴肅的,那就是自殺」作為《薛西弗斯的神話》(Le Mythe de Sisyphe)的經典開場白。
身為大眾文化領頭羊的電影,又怎麼看「存在」?《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用一個大攝影棚、數千個演員和一個人生實境秀節目包裝楚門的存在,當楚門鞠躬謝幕的那一刻,自由的楚門才擺脫了其他人預設的眼光,回到他真實的存在;臺灣電影新浪潮的重要導演楊德昌則用他的每一部作品,每一場生命的逝去與誕生,每一個角色對人生的恐懼及焦慮,對照出藏在我們所以為的『正常』生活底下,那無所不在的『荒謬』。
愛看戲的你,又是怎麼看待「存在」這件事呢?
2015臺北藝術節,精選11檔精彩節目,從不同的面向探討人的存在狀態。當我們有呼吸、有感覺時,我們存在;當我們有恐懼、有傷心、有遺憾時,我們存在;吟唱故鄉與文化,是一種存在,吃著、舞著、笑著、鬧著、改變著,人生的百種經驗都是人的存在狀態。11種精彩將告訴你我不止100種人的存在狀態,2015年8月在臺北,帶著你的故事,走進劇場,與他們的存在來場美麗的相遇吧!
2015臺北藝術節
全面啟售 05.27
早鳥75折 5.27-6.24
套票8折 不限時優惠買三贈一
藝票亭 5.30-9.13
購票請洽 國家兩廳院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