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是一個人活過多少歲月,而是他所記得、以什麼方式記得而訴說出來的人生。」(Life is not what one lived, but what one remembers and how one remembers it in order to recount it.)
-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
想了解一個人生命的靈魂與價值觀,最直接的途徑便是造訪一趟他腦海中的圖書館,看看裏頭擺放著甚麼樣的書。這些想法的書磚正是一塊塊堆砌出我們個人內在的原料,支撐著我們的人格與價值觀。
加入歷史名人的閱讀清單行列吧!今天要探訪的是《百年孤寂》作者─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圖書館,透過他所推薦的 24 本經典著作,讓讀者了解昔日的馬奎斯經歷哪些文學的洗禮,造就出寫出一本本經典作品的諾貝爾文學作家。
馬奎斯的自傳《訴說人生》(Living to Tell the Tale)中提到他並非一出生就是個作家,是「閱讀」造就他創新且傳奇的寫作人生。馬奎斯開宗明義寫道:「生命不是一個人活過多少歲月,而是他所記得、以什麼方式記得而訴說出來的人生。」而文學作品便是一位作家遺留在這個世界上對自己人生的紀錄與描述。
馬奎斯回憶起青少年時寄宿學校的日子,說道:「當時最棒的事情是在睡前我們大聲讀著那些書的時候。」下面便列出馬奎斯自己整理,影響他很深的 24 本書。
- 《魔山》(The Magic Mountain)─托馬斯‧曼(Thomas Mann)著
托馬斯‧曼的魔山造成前所未有的成功…每次讀它時都要院長出來喊我們睡覺才肯罷休,以免我們花整個晚上等著看卡斯托普(Hans Castorp)與肖夏太太(Clavdia Chauchat)甚麼時候會熱吻。有時候我們會坐在床上緊張的聽故事,深怕錯失任何那夫塔(Naphta)與登布里尼(Settembrini)之間混亂又精彩的哲學辯論。
閱讀《魔山》的那晚,我們總是會晚一個多鐘頭才睡覺,而且絕對會在整間寢室的掌聲雷動中落幕。
- 《鐵面人》(The Man in the Iron Mask)─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著
- 《尤利西斯》(Ulysses)-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著
Jorge Álvaro Espinosa,一位法律系的朋友,曾經引領我進入聖經的世界。某天,他丟了一本書在我的桌上,並用他權威般的話語告訴我:
「這是另一本聖經。」
是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當時太過莽撞又不成熟,只有辦法消化書中的零星片段,最後失去所有耐性的我索性放棄它。幾年後,歷經成熟和更多的人生歷練,決定給自己一個任務認真地讀完它。讀完才發現,《尤利西斯》不只探索了深遠廣大的世界觀,卻也提供我無價的寫作技巧,消除我語言上隔閡的顧慮、時間軸的處理,還有我往後著作中的故事架構。
- 《喧嘩與騷動》(The Sound and the Fury)-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著
20 歲讀《尤利西斯》還有隨後的《喧嘩與騷動》對我而言視野及經歷都還不夠寬廣到能駕馭它們,隨著年紀的增長,我決定帶著更少的偏見再重讀這兩本巨作。事實上,許多人認為喬伊斯和福克納的寫作風格過於浮誇或封閉的,但在我看來卻是最無暇單純的美麗文字。
- 《我彌留之際》(As I Lay Dying)-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著
- 《野棕櫚》(The Wild Palms)-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著
- 《伊底帕斯王》(Oedipus Rex )-索福克勒斯(Sophocles)著
作家 Gustavo Ibarra Merlano 曾將我即興且散亂無章的想法還有輕浮的心,賦予我寫作生涯中最需要的嚴謹系統。Gustavo 的作品雖然長篇多變,但卻深深貫徹關於天主教的知識,他還知曉所有的詩,特別是以原文拜讀那些希臘與拉丁的經典作品。Gustavo 的非凡除了擁有豐富的知識和公民道德外,他游泳技能和體態更是如奧林匹克選手般厲害。
他最擔心我的是我對希臘與拉丁經典的藐視,除了《奧德賽》外,其他希臘與拉丁經典對我而言既無聊又沒用。在他與我道別之際,他從圖書館選了一本皮革邊的《伊底帕斯王》給我,語重心長地說:
「你可以成為很好的作家,但如果你對希臘經典沒有很完整的背景知識,你絕對不可能成為很棒的作家。」
從那一刻起,Gustavo 便是我寫作生涯中的指標,《伊底帕斯王》是索福克勒斯一生中堪稱最經典的作品,也是 Gustavo 遞給我的第一本書。
- 《七角屋》(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納撒尼爾‧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著
- 《湯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哈里特‧比徹‧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著
- 《白鯨記》(Moby-Dick )-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著
- 《兒子與情人》(Sons and Lovers)-大衛‧赫伯特‧勞倫斯(H. Lawrence)著
- 《一千零一夜》(The Arabian Nights: Tales from a Thousand and One Nights)
我甚至認為 Scheherazade(《一千零一夜》中的蘇丹新娘,為了活命而向國王講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的故事是真實發生在世界上,而故事停在第一千零一夜卻是這些過於現實而毫無想像力的後代害的。同樣地,在現實生活中似乎也不可能再找到任何人相信飛天毛毯、阿拉丁神燈的存在,除非作者能讓讀者再次相信他的故事。
- 《變形記》(The Metamorphosis)-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著
我再也沒有辦法睡得像從前一樣安穩,這本書從第一行:『當格里高爾‧薩姆莎(Gregor Samsa)從惡夢中醒來的早上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昆蟲…』便重重的擊中了我,決定了我新的人生方向。我發現一項不爭的事實:對作家來說,靠著自己寫作的才能就能讓讀者去相信自己寫的東西是真實的,不用再去多琢磨於證明甚麼。和 Scheherazade 一樣,在他的千日世界裡甚麼事情都是可能的,卻在另一個現實生活中卻都全部消失無蹤。當我讀完《變形記》後,我深深感受到想居住在卡夫卡筆下虛構世界當中的渴望。
- 《阿萊夫》(The Aleph and Other Stories)-豪爾赫‧路易斯‧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 著
- 《海明威故事選集》(The Collected Stories)-厄尼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著
- 《針鋒相對》(Point Counter Point)-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著
- 《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著
- 《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著
- 《菸草路》(Tobacco Road)-歐斯金‧科德威爾(Erskine Caldwell)著
- 《曼斯菲爾德短篇小說選》(Stories)-凱瑟琳‧曼斯菲爾德(Katherine Mansfield)著
- 《曼哈頓中轉站》(Manhattan Transfer)-約翰‧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著
- 《珍妮的畫像》(Portrait of Jennie)-羅伯特‧那仁(Robert Nathan)著
- 《奧蘭多》(Orlando)-維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著
- 《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維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著
第一次聽到維吉尼亞‧伍爾芙的名字是 Gustavo 跟我說的,當時他還叫她老婦人伍爾芙(Old Lady Woolf)。我對這位作家的陌生讓 Gustavo 發狂似的拿了成堆成疊的書給我,告訴我哪些是他最愛的作品,還跟我說了句:「別做個渾蛋!將所有的書都拿走,當你看完的時候不管你在哪我們都能去拿回來。」
伍爾芙的作品真的是令人咋舌的傑作,讓我讚嘆到甚至想將這些書占為己有。最後 Gustavo 決定割愛一本西班牙版的《達洛維夫人》給我,並預言我一定會將它讀得滾瓜爛熟。
馬奎斯的《訴說人生》是本值得一讀的自傳,充滿著謙遜與鼓舞人心的人生故事,而裡頭所提及的推薦書更是成就馬奎斯作品的根本,其中不乏許多廣為人知的經典作品,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將這些歷久不衰的名著拿出來讀一讀,說不定也會為自己帶來不一樣的思想昇華。
(資料來源:BrainPickings;圖片來源:pierre pouliquin, CC Licensed)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