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17.2015

飛上枝頭是妄想,性工作者看完《麻雀變鳳凰》只覺得那是天方夜譚

7490216352_a264ee3d29_z

1990 年電影《麻雀變鳳凰(Pretty Woman)》述說一位應召女郎 Vivian(茱莉亞‧蘿伯茲飾演)因緣際會下認識帥氣多金的商場大佬 Edward(李察‧吉爾飾演),以 3000 美金的價碼交換女主角一週的陪伴為開端,伴隨所有典型愛情故事的情節:浪漫的吃著草莓、大肆購物、昂貴的項鍊與《蝴蝶夫人》的歌劇,誤解與僵持的轉折到最終仍舊迎來白馬王子的擁抱而寫下女主角幸福快樂的轉折人生。

25 年前最經典的浪漫喜劇最初設定卻不是這麼的美麗。《麻雀變鳳凰》電影編劇 J.F. Lawton 近期爆料最早的劇本名稱其實叫《3,000》,代表 Vivian 最初決定賣給 Edward 的價碼。相同的情節仍舊包含華麗的晚餐與醉人的歌劇之旅,以及男女主角與兩個配角 Kit 和 Stuckey 的劇情,唯獨令人心碎是 Edward 最終沒有帶走 Vivian,反而把 Vivian 和與當初約定好的 3,000 美金丟在車外獨自離去。故事最後女主角好友 Kit 帶著 Vivian 往迪士尼樂園的接駁車上,畫面結束在 Vivian 空洞絕望的眼神之中。

原先設定應該灰暗且寫實的《3,000》劇本,透過好萊塢一貫的完美結局之手,在導演 Garry Marshall 堅持「電影應該是童話故事的結合」下,才得以誕生出大螢幕上的《麻雀變鳳凰》。

但童話故事就是童話故事,這齣電影對比於現實生活賴看,卻呈現對「性交易」最荒誕的寫照。

「我好愛浪漫喜劇電影。」曾因家暴而被迫投入性工作的 Marian Hatcher,現為美國加州庫克郡警長辦公室專案經理說道:「在我還是妓女遭受凌虐、毆打、囚禁的時候,我真的把這部電影當成是浪漫喜劇來看,但隨後,它卻是我能感受到最醜陋的現實,因為對我們而言,妓女永遠不可能變鳳凰(There is nothing pretty about prostitution.)。現實生活中沒有 Vivian,也沒有任何女人會被白馬王子所拯救。」

並非所有曾從事過性工作者都同意這種看法。如今是位自由作家的前性工作者 Melissa Petro 曾聽過其他人的客戶變成男朋友或丈夫。

「我自身也有過模糊地帶的經驗,有位客人帶我去巴黎,全部的旅費都是他出。你可能會說那麼短暫的約會算不上甚麼,但他又年輕、聰明,有魅力又有錢,如果我要找尋我的李察‧吉爾,那就一定是他了。」

為了賺取大學學費而曾投入性產業的 Petro 認為這部電影的焦點不僅在性工作者身上,更想表達的是在社會底層的人們仍能往上流社會攀升的希望。「對許多性工作者來說,Vivian 的經驗就是種能改變自己社會地位的方法。」她說。

Hatcher 卻不認同,曾與其他性工作者一同共事中發現大部分的女性並非自願從事性工作,也非想從中賺錢,而是受到他人的威脅,而這些人才是從中獲利的對象。根據美國國務院統計,全球有 89% 的性工作者想逃離目前的處境,但 Hatcher 和其他諮詢過的前性工作者都認為想透過這些嫖客來拯救自己簡直荒謬至極。

「這很可笑,所以沒有人真的想過。她們只想著如何活下去,如何取悅下一個顧客,如何讓這些付錢的大爺們不至於動手虐待自己…而不是想著哪個客人會帶她們漫步在夕陽的餘暉之下。」

跟電影不同的是,這些嫖客不會帶她們去聽歌劇,反而用暴力與拳腳對待。Hatcher 還說:

「我曾經被綁過、打過,肉體上的傷害少部分來自皮條客,大多都是嫖客給的。」

庫克郡警長 Tom Dart 透過他的管轄權在伊利諾斯州進行大規模的掃黃行動,於此同時,他也雇用這些從性工作中倖存下來的受害者在警長辦公室裡工作。他認為《麻雀變鳳凰》不只不真實而且還具有十分危險的誤導劇情,從未有任何性工作者的故事是這樣子結束。

「我不知道如果把它編成動畫會不會更令人不可置信。所有 backpage.com 上我們所逮捕的案例當中,我沒有聽過任何性工作者最後嫁給了嫖客。從來沒有,也絕對沒有!我也從來沒有聽過任何性工作者認為她們的客人有多麼的棒,也沒有聽過有人說『這一切都很美好』的話。」

最後 Tom 甚至強調:「告訴觀眾性工作者會有幸福美好的結局而言,這對社會絕對是一點幫助也沒有。」

(資料來源:Time;圖片來源:Christina Saint Marche, CC Licensed)

不可轉載
BuzzOrange 報橘
關注台灣與全球政經動態,思考那些科技無法解決的事情。提供新聞之外,更希望提供一個場域讓你和我們經常地問「為什麼」;不要再別人說什麼我們就信什麼,所有事情不再只有「是非」、「藍綠」的二元選擇——我們需要思考,需要一直問為什麼。
關注台灣與全球政經動態,思考那些科技無法解決的事情。提供新聞之外,更希望提供一個場域讓你和我們經常地問「為什麼」;不要再別人說什麼我們就信什麼,所有事情不再只有「是非」、「藍綠」的二元選擇——我們需要思考,需要一直問為什麼。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