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31.2015

裘莉投書《紐約時報》,防癌日記娓娓道來摘除卵巢、輸卵管歷程

4839882457_31e90c286b_z

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24 日)投書紐約時報,用日記的口吻分享,為了防癌而切除卵巢和輸卵管的手術經歷。以下為她的投稿原文中譯。

  • 我沒必要去想像將來可能無法看著我的孩子長大

兩年前我做了預防性切除雙乳手術的決定,一次的驗血報告出來,我的 BRCA1 基因突變,會帶來 87% 的機率罹患乳腺癌、50% 的機率罹患卵巢癌,而我的媽媽、奶奶、阿姨也都是死於相關癌症。

我想要讓其他同樣有患癌風險的女性知道,她們有其他的選擇,我承諾會一直分享任何有用的資訊,包括我切除卵巢和輸卵管的歷程。

我早就有做這個手術的計畫,雖然這次手術沒有像切除乳房複雜,但會帶來更嚴重的副作用:停經。因此手術前,我花一段時間做好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準備,包括跟醫生討論各種治療方法、研究替代藥物,以及計畫雌激素和黃體激素的替代方法。

兩週前我接到醫生打來的驗血結果通知,說「你的 CA-125 在正常值。」聽完,我頓時鬆了一口氣。測量血液裡的 CA-125 蛋白質,可以監測是否罹患卵巢癌。因為我有相關的家族病史,每一年都會做抽血檢驗。但他還沒說完所有的報告結果,「妳其他的發炎指數升高,很有可能是早期癌症的徵兆」。頓時,我愣住了,他繼續說「而在癌症初期,CA-125 其實有百分之 50 到 75 的機率,是無法檢驗出卵巢癌的。」醫生提醒我馬上找外科醫生檢查我的卵巢狀況。

我想,數以千計的女性都曾經歷過我這樣的感覺,我告訴我要冷靜、要堅強,我沒必要去想像將來可能無法看著我的孩子長大,還有見到我未來的孫子。

我打給人在法國的先生說這個消息,那時他剛好在搭飛機。人生某些美好的時刻就是你眼前一片清澈,了解你為何而活,什麼才是重要的。這樣的時刻讓你悲喜交加,但也感到平靜。

同一天我就去看了曾治療我母親的醫生。我上次看到她,是我母親去世的時候,她見到我時眼淚直流,「妳和妳母親長得真像。」聽完我崩潰了,我們相視而笑,然後決定一同面對這次的問題。

超音波和其他檢查都沒發現任何異樣,我鬆了一口氣,因為就算檢驗出是癌症,很有可能只是初期。如果身體有任何異樣,我在五天內就會知道報告結果。我在這幾天放空我自己,參加我孩子的足球比賽,也盡量保持專注和心情冷靜。

到了公布檢驗報告的那天,正子斷層電腦掃描(PET/CT)結果為陰性。 我喜出望外,儘管因為接觸放射性示蹤劑,我還無法擁抱我的孩子,而且還是很有可能罹患癌症初期,但至少確認不是惡性腫瘤,我已經很慶幸。我還可以切除卵巢和輸卵管降低風險,最後我選擇了動手術。

我要提醒其他女性,不是 BRCA1 基因突變,就只能做預防性切除卵巢和輸卵管。我諮詢過許多醫生、外科醫生以及自然療法醫師,BRCA 檢測即使呈現陽性,不一定只能靠開刀來解決,還是有很多其他的選擇:有人服用避孕藥或其他替代性藥物,並且配合做定期檢查。任何健康問題都不只一種解決方案,最重要的是你要了解這些方法,然後做出對你最適合的選擇。

以我的經驗為例,我諮詢過的東方和西方醫生都同意,摘除卵巢和輸卵管是最好的選擇。除了因為我帶有 BRCA 基因,我家族中三位女性都死於相關的癌症。我的醫生表示要做預防性手術,時間點應該比我親人最早罹癌的時間要早十年。我母親在 49 歲那年診斷為卵巢癌,而我現在 39 歲。

上週我進行了腹腔鏡手術,切除雙邊的卵巢和輸卵管,一側卵巢上有小顆的良性腫瘤,但在其他組織上沒有任何癌症的徵兆。

為控制體內荷爾蒙平衡,我身上有跟人體一樣可以分泌雌激素的貼片,還有在子宮植入釋放黃體酮的子宮環 (progesterone IUD),但更重要的是,這可以預防子宮癌,我選擇留下我的子宮,因為我的家族病史沒有子宮癌的紀錄。

雖然這些手術無法完全解除風險,我還是可能罹患癌症。我仍會尋求自然方式來增強我的免疫系統。我仍感覺我是個女人,也為我和我的家人所做的決定感到踏實,因為我的孩子們不需說「我媽媽死於子宮癌」了。

儘管做了補充荷爾蒙的替代手術,我現在已經停經,無法再生育。但對未來不管發生甚麼,我都能泰然處之,不是說我變得更堅強,而是這本來就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沒有甚麼好恐懼的。

我可以深刻體會那些很年輕就面臨類似病情的女性心情,她們還沒有生育過,狀況比我更艱難。但我讀過資料,這些女性可以選擇保留卵巢、只切除輸卵管,這樣她們還是不會停經、依然能夠生育,我希望這些有相似病情的女性,能夠知道這一點。

做這些決定很艱難,但你還是可以取得控制權並正面迎戰這些健康問題。你可以尋求建議、了解這些選擇後,做出最適合你的決定,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

(原文出處:紐約時報,圖片來源:Gage Skidmore, CC licensed

不可轉載
BuzzOrange 報橘
關注台灣與全球政經動態,思考那些科技無法解決的事情。提供新聞之外,更希望提供一個場域讓你和我們經常地問「為什麼」;不要再別人說什麼我們就信什麼,所有事情不再只有「是非」、「藍綠」的二元選擇——我們需要思考,需要一直問為什麼。
關注台灣與全球政經動態,思考那些科技無法解決的事情。提供新聞之外,更希望提供一個場域讓你和我們經常地問「為什麼」;不要再別人說什麼我們就信什麼,所有事情不再只有「是非」、「藍綠」的二元選擇——我們需要思考,需要一直問為什麼。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