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23.2015

捧紅印象派的關鍵經紀人 杜朗魯耶

1874 年,莫內(Claude Monet)、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等藝術家在巴黎舉辦第一屆印象派畫展,當時藝術主流嘲笑繪畫印象派技巧粗糙,作品更乏人問津,這些藝術家經濟困難,生活貧困。

但只有藝術經紀人保羅.杜朗魯耶(Paul Durand-Ruel)看出印象派的潛力,他與這群藝術家建立信賴關係,不僅長期提供金援,更多次為他們舉辦個人畫展,讓印象派在藝術圈發光發熱。莫內甚至說,「沒有他,我們就無法生存。」

英國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今年便肯定保羅.杜朗魯耶對印象派的重大貢獻,決定以「發掘印象派:杜朗魯耶與現代藝術市場」(Inventing Impressionism: Paul Durand-Ruel and the Modern Art Market)為題,展示 85 幅杜朗魯耶曾收藏或代理的印象派畫作,以及當時他為印象派策展照片,展期至 5 月 31 日。

這檔展覽包含保羅.杜朗魯耶向莫內購買的首張畫作《泰晤士河與國會大廈》(The Thames below Westminster)。這幅畫是莫內於 1871 年繪製,他藉由黃色和灰色調細膩處理風景,讓遠方英國國會大廈呈現朦朧剪影效果,而前景棧橋顯得清晰明朗。

除莫內之外,雷諾瓦以「跳舞」為主題,《在鄉間跳舞》(Dance in the Country)、《在城市跳舞》(Dance in the City)、《在布吉佛跳舞》(Dance at Bougival)也是本次展覽亮點,這三幅作品皆運用柔和線條強調人物立體感,巧妙傳達舞者間親密與歡愉。

「發掘印象派:杜朗魯耶與現代藝術市場」不僅顯示保羅.杜朗魯耶當年眼光獨到,也重現他與印象派畫家合作關係。雷諾瓦與保羅.杜朗魯耶私交甚密,曾於 1910 年替他繪製肖像畫,這幅畫也會懸掛在國家藝廊,訴說兩人深切友誼。

雷諾瓦《保羅.杜朗魯耶》。圖取自Artfund。

雷諾瓦《保羅.杜朗魯耶》

 

傾囊金援印象派 兩度瀕臨破產

「印象派畫家終於獲得勝利,我的瘋癲也變成先見之明。」─保羅.杜朗魯耶。

保羅.杜朗魯耶(Paul Durand-Ruel)於 1831 年出生,家族為法國畫商世家,34 歲時繼承父親事業,開始以經營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藝術家作品。巴比松畫派揚棄法國傳統的歷史繪畫,鍾情於風景繪畫,並提倡戶外寫生,刻劃光線與氣氛,同時也為印象派發展鋪平道路。

或許是保羅.杜朗魯耶早期喜愛巴比松畫派,讓他容易接受印象派創作風格。1870 年,普法戰爭爆發後,保羅.杜朗魯耶赴倫敦避難時,結識莫內與雷諾瓦後,開始購藏兩人的作品。之後,保羅.杜朗魯購聚集印象派藝術家,舉辦第二次印象派聯合畫展,雖然印象派在當時歐洲仍不受歡迎。

而保羅.杜朗魯耶也金援莫內與雷諾瓦,支付工作室租金與生活費,並為此面臨兩次破產危機。直到 1886 年,保羅.杜朗魯耶為雷諾瓦在紐約舉辦個展後,印象派在美國造成轟動,華盛頓、紐約、芝加哥等地博物館開始收購莫內、雷諾瓦等人畫作,印象畫派才開始漸漸為人接受。

20 世紀初,印象派畫作從最初 50 法郎漲至 5 萬法郎,價格成長千倍,讓保羅.杜朗魯耶事業蒸蒸日上。保羅.杜朗魯耶於 1920 年去世前,畢生購買 1.2 萬幅畫作,包含 1500 幅雷諾瓦、1000 幅莫內、800 幅畢沙羅作品,印象派創作就佔了三成。

 

不可轉載
非池中藝術網
走進美術館,走進畫廊,尋找生活的藝術蹤影,品味台灣的美麗樣貌。提供國內外藝術新聞報導、人物影音專訪,推動藝術生活化。藝術是要和日常生活更貼近的,藝術是要零距離的。
走進美術館,走進畫廊,尋找生活的藝術蹤影,品味台灣的美麗樣貌。提供國內外藝術新聞報導、人物影音專訪,推動藝術生活化。藝術是要和日常生活更貼近的,藝術是要零距離的。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