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比的這裡 ── 龍潭,台灣
菲比的那裡 ── 尼斯,法國
出生在這裡的我,小時候的居家路名是「新生路口」。
小一班導對我說:「地址不可能是路口喔!妳回家和爸媽問清楚,再來告訴老師。」
我說:「但是老師,我家真的在新生路口。」
班導繼續溫柔開導我,並堅持要我先與爸媽確認,不要妄下結論。
這對當時未滿六歲的我來說衝擊頗大 ── 我家沒有一個合理的地址。
這件事情如何落幕,我忘記了,唯一記得的是老師建議媽媽,可能我因為早讀所以腦部發育尚未健全,喝牛奶可以幫助我的腦部發展。自此我的早餐與家人相異,家人吃飯與配菜,我喝牛奶,並展開了六年每天第二節下課喝盒裝牛奶的歷程。
多年後的我到了那裡,首日落腳於 Antibes 的 Avenue Marie Guignon (壞運氣瑪莉大街)
計程車司機聽到路名,笑著問我:「妳確定妳住在倒楣瑪莉街嗎?」
我堅定地說:「是的,我確定」。
一週後,我搬到 Nice 的 Boulevard de la Madeleine (瑪德蓮大道),為慶祝地址地位大翻身,我開始連續一週以 Madeleine (瑪德蓮蛋糕)作為早餐,這段小時光雖沒有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追憶似水年華》(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來得耐人尋味,但之於我卻也是段值得紀念,且至今仍滋味十足的甜甜回憶。
現在,我再次回到這裡,家的側門開在「美國路」上。
(美國路是石門水庫興建之初,為便利美國顧問團前往水庫工地,因而興建之捷徑,居民因常見美國人進出,遂戲稱此路為「美國路」。)
二零一四年因參與「龍潭客庄文化普查」,有幸重新深入認識這塊滋養我童/學年的生長地,因為正式回到這裡生活,所以能真切體認恬靜卻踏實的生活感,而看似簡單的普查與訪談,卻足以見證過去與現在。進行普查的過程中,過去在法國的生活不時浮映在心頭,雖然在尼斯實際居住的日子,之於我目前的人生並不算長,但是那段獨自在外的生活至今仍不時牽動我心。因此,我對自己許下一個小願望,期待有一天我能畫出紀念我地籍與心靈上的故鄉──《我在這裡 我在那裡》。
我試著提問「生活是否只在他方?」
空間是否只是物理學上的範圍?她是否也含括了內心幅員與光景呢?
對我來說美好並不總是在他方,因為能決定美好與否的其實是我們自己。當心轉動,位置也將隨之翻轉。
台灣這個滋養我幼年心靈之處,再次成為供潤我生命養分之地。
法國那個感動我成年心緒所在,繼續陳述美好他方的理想樂土。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