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有種感覺,每次進行拼貼與繪製抽象畫的時候,都像是將訊息封進瓶裡、投入大海。或許在數十年後才會有人撿到瓶子,領會我的涵義。」— 摩荷里.納基
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歐陸藝術家渴望創造更新、更美好的社會,沉浸在「藝術乃人民之聲」的幻夢與激情裡。1895年出生於匈牙利的摩荷里‧納基,和許多退伍軍人一樣,對社會理想主義產生強烈的共鳴,當他從軍中退役,便進入藝術學院深造,希望透過藝術的力量,創造理想中的新世界。
他認為藝術是推動社會進步的載具,而科技具有改變世界的潛力,透過機械化的量產、流通與訊息交流,可以大大提升傳遞思想的速度。由單純幾何圖形構成的視覺系統,已足以傳遞普世通用的社會價值;而過於強調個人的自然風格,則應該被捨棄。
包浩斯基礎教育課程的帶領者
1922 年,納基的作品在柏林的 Der Sturm(The Storm Gallery)藝廊展覽時,受到包浩斯學院創辦人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的注意與賞識,於是受邀到這所堪稱現代主義最重要的學院任教。帶領基礎教育課程部門,也開啟了他對該校及後世設計教育最具影響力的重要篇章。
德國建築師格羅佩斯在 1919 年創辦的包浩斯,是集建築、藝術與設計於一身的新一代設計學院,不同於傳統的純藝術(布雜,beaux art)或工藝學校(arts & craft),格羅佩斯認為下一代設計師應體認新社會的需求,透過藝術、設計及科技的結合,以便宜、有效率的方式創造富有社會功能的物件,達成服務人群、推動社會進步的目標;同時學院也鼓勵學生發揮實驗的精神,並強調跨部團隊合作。
納基在包浩斯學院所主導規畫的基礎課程中,時常加入攝影、雕塑、繪畫、版畫與工業設計相關的討論與實驗。也交錯使用當時剛出現的材質(金屬、玻璃、塑料)、新的技法(攝影拼貼、感光攝影),以及新的應用表現如動態、光線、透明度等,大大擴張了藝術與設計實驗的範圍與可能性。
文字編排是溝通的工具
在平面設計的領域,納基與門生哈伯特.貝爾(Herbert Bayer)合作,開疆擴土。他們主張文字編排(typography)是「溝通的工具」,必須以強烈的方式達成溝通目的,而清晰的適讀性(legibility)更應該被優先考量,不能讓美感的追求凌駕於前。
納基說:「平面設計必須要能活用各種方向性的編排概念,不能拘泥於水平的單向思考*之中。」也就是說,設計師應透過各種字型、字體大小、幾何圖形與顏色……的組合變化,以創新、靈活變化的文字編排構成,從內而外傳達情感內涵與視覺效果。
攝影是「第三隻眼」
本身就是攝影師的納基,也將相機當作一種設計的工具,甚至表明了攝影優於繪畫的態度。他對於攝影的重視源自於它的客觀與真實性 — 透過攝影直接的表現,觀者不會受到設計者的主觀詮釋所影響,尤其應用在海報設計上時,可以達到最直接且立即的溝通效果。
他突破了傳統的「直接攝影」(straight photography),棄絕標準焦點構圖,將形體模糊不清的物件作為主要構圖中心,並發展獨特觀點的技法,例如鳥瞰、蟲眼等令人意想不到的攝影角度,或是誇張特寫、特殊擷圖,以及強烈光影變化等。他將透視法則扁平化,善用原本被視為背景或構圖負面空間的元素(如陰影、光影交界處),以此強化構圖正面空間,將影作品內的正面與負面構圖空間(陰陽postive、negative、repetition)巧妙地交融在一起。
他於著作《繪畫、攝影、電影》(Painting, Photography, Film,1925)與《從材質到建築的新觀點》(The New Vision, from Material to Archi-tecture,1929)中,闡述自己的藝術概念。他認為攝影可以成為第三隻眼,並且發現人眼未知的觀看角度,此為「新視角」。
納基對文字編排和攝影的熱情,啟發了包浩斯對視覺傳達領域的重視,以攝影為主要科學紀錄表現手法(相對來講,繪畫則是透過藝術家的雙手與個人觀點完成),並將色彩大膽與強烈對比的字型設計,應用於海報設計上。他熱衷於結合攝影與字型設計兩種領域,期望能達成更富意涵的感受,並將此創新的視覺表現技法稱為「攝影字型」(typophoto)。這類不同技法的結合,可以說是包浩斯的理念「藝術與商業無疆界」具體的實踐。
包浩斯理念在美國發揚光大
1925 年,包浩斯遷至德紹,開始了該學院的全盛時期。然而,當時歐洲納粹勢力崛起,並強勢壓制知識份子自由,三年後格羅佩斯決定離開,而納基也與格羅佩斯一同自包浩斯學院退職。隨後,納基回到柏林持續他活躍的創作,除了廣告設計、書籍、海報、創辦展覽以外,也跨足舞台場景與服裝設計,成為頗富盛名的獨立設計師。
1937 年,納基受邀至美國芝加哥創辦新包浩斯學院,也承繼了包浩斯強調的實驗與團隊精神,以及整套工法與演練的教學模版,試圖將其德國設計哲學思考發揚光大。可惜的是,新包浩斯學院因二戰期間的經濟動蕩與混亂於一年後被迫關閉。1939 年,他獲得支持者提供資金並再度成立設計學校,並在次年擴充教學課程,加入經濟學、心理學與知識理論等課程。1944 年,納基的學院改名為「設計學院」(Institute of Design),1949 年更納入依利諾科技學院(Illinois Institue of Technology)旗下部門,並成為美國首間提供設計博士學位的大學。僅管納基於 1946 年死於白血病,他的教學方式卻成功延續了下來,這所學校仍是他現存的重要遺產,他奠定的教學法,也隨著畢業生的開枝散葉,遍及全世界。
納基的藝術不僅在當時受到關注,也持續影響當今的設計發展。他勇於打破藝術與設計既定成規的自由態度,深深啟發了當代的構圖思惟。傳統藝術學院要求學生擇一主修科目進行深造,但納基與同輩藝術家們的創意不僅在單一領域裡馳騁,並且跨領域團隊合作,因此,他們能同時擁有表現豐富卻又目標單純的視野,無論是從內涵或型式的角度來看,都仍然持續啟發著我們,似乎從未被時間淘汰。
注釋:
*西方的文字編排是從左至右的單一水平方向,納基認為這樣的思維過於單向;所謂「各種方向性」是指不一定要維持水平的角度,可以靈活地擺放,如打斜角、運用留白空間等等。
摩荷里‧納基多才多藝,他著名的光影實驗也極具代表性,歡迎參閱《Circle》設計微誌第二期〈設計教育的始祖,光影實驗家——摩荷里‧納基〉(作者:Olivia Ting;譯者:李靜怡)。
《Circle》設計微誌 FB 粉絲頁:https://zh-tw.facebook.com/circlezin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