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 世紀初,維也納工廠主馬克斯·舒施尼製造出簡單、使用方便的發明 – 塑膠袋。如今塑膠袋已經成為購物的好幫手,儘管帶給人們前所未有的便利性,由於無法在自然環境中分解,也造成不可逆的環境巨大傷害。尤其在超市約 95% 的商品只能單次使用包裝,而每次採買完手上掛滿塑膠袋,回家隨手丟在儲藏室裡,很少有重複利用的機會。
我們該如何避免過度包裝?想想在更早以前的時代,在街頭巷口的雜貨店或傳統市集裡,要幾斤米、紅豆、幾顆蛋,都是直接請老闆裝進自備的菜籃子、布袋裡。而我們是不是也能依樣畫葫蘆,用最原始、零污染的方式購物呢?世界各國也都陸續開設了「無包裝商店」,推廣永續的環保概念。
法裔德國人妻,三個小孩的媽媽 Marie Delaperrière,於 2012 年閱讀了一篇報導,文中敘述一個美國家庭,如何三年內不製造包裝廢棄物。震撼之餘,她興起了必須改變現況的想法,於是開使執行開店計畫。
由於少了塑膠所帶來的便利性,開店的作業並不簡單,有許多問題必須克服,包含尋找願意配合另類運送程序的供應商、發掘注重環境保育的產品、避免儲藏即陳設商品時的污染等…。終於在 2014 年 2 月在德國北部港口城市 Kiel,開設了德國第一家無包裝商店 《Unverpackt – lose, nachhaltig, gut》。60平方公尺的簡單空間,超過 400 種散裝產品,包括一般民生用品:米、麵粉、醋、洗滌劑、咖啡豆、香料、啤酒…等,琳琅滿目並持續增加品項中。
開幕不久便吸引不少媒體報導,每位客人都會自配容器,按照個人需求,要多少裝多少,不只少了垃圾,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費。還有不少好奇的人聞風而來,特地帶著小孩體驗購物兼做環保的樂趣,也因此培養了很多忠實客戶。
這樣的經營理念備受好評,同年 9 月無包裝商店《Original Unverpackt》在柏林成立,相信這種環保概念店,會很快在各地發展。Marie 不擔心競爭,反而積極分享經驗,她說:「我想做一個起點,往減少包裝廢棄物及提前循環(Precycling) 的方向前進。」
台灣自今年初擴大限塑,購物塑膠袋另外付費雖然有助減少使用量,卻也不免被人抱怨,這是將環保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變相讓店家賺錢。「裸買裸賣」的概念,或許可以提供另一種思維,重點不是誰要出錢,而是自備購物袋,盡量降低對環境的影響,這才是限塑真正的意義。
了解更多:unverpackt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