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師重道、尊師重道…身為中華文化的子民,這句話應該是從小聽到大,也總是被長輩們嘮叨著要照做,不可以跟老師回嘴、老師說的都是聖旨,但相信有許多人跟小編我一樣,經常在心裡滴咕著「 難道老師就是神,就算犯錯或做不好都不能說嗎 」!
還好,上了大學之後出現了「 教學評鑑 」這東西,讓學生心中對老師的各種讚美、建議甚至是不滿都能有個傳達的管道。老師為學生打分數,學生也透過教學評價回饋老師,雙方都有了調整的依據。但這樣的美意,有時卻造成了反效果。
在世新大學兼課的公視記者陳立峰,日前看到學生給他的期末教學評鑑結果後,在 臉書 感嘆真是「 荒唐 」、「 情何以堪 」!因為有些學生希望他準時下課,還說他脾氣差。但陳立峰認為,「 多教是因為我負責,不然學校會多付我鐘點費嗎? 」,至於脾氣差,他也認為全班 70 人,期中考考試只有 7 個及格,「 這樣的成績難道我不用駡嗎? 」
文中陳立峰更飆罵「 有些同學真是他媽的不思長進 」,最後他決定「 不教了 」!
這篇PO文鬧得沸沸揚揚,有多家報紙轉載( 蘋果日報、聯合新聞網 ),正反聲浪也不斷。而大部分的我們身為局外人,實際課堂狀況我們並不瞭解,不過客觀來看,若真的用心教學,收到學生這樣的成績和回饋確實令人灰心,但陳老師在文中飆粗口、激動的態度,倒也蠻令人驚愕。
換個方式想想,用心教學、希望學生真正吸收到知識,當評價結果和自身預期出現落差,不是更該和學生好好溝通,了解問題的根本嗎?( 小編尤其覺得準時下課這點是可以協調的!畢竟有些學生確實有自身的課後安排啊~約會、打工…你知道的 )單在網路上如此激動的發洩,不免令人覺得過頭了些。
適逢期末,教學評價話題熱,在東吳法律系任教的呂秋遠律師也在 臉書 提出「 有幾種類型的教授,可能是我這輩子都應該要去避免的 」一文:
- 深藍深綠政治魔人型
- 好漢愛提當年勇型
- 分數壓死人不償命型
- 早點晚點上課愛點名型
- 不知所云昏昏欲睡型
- 暴躁易怒自尊心超強型
- 調課蹺課就是不補課型
- 心不在焉只想升官發財型
- 學生教書老師聽課型
- 分數飄忽不定吹電風扇型
雖說這是呂秋遠個人觀點,但也不失為老師們的參考。當然,我認為更值得一提的是呂秋遠在文末提到:
身為教授,我也會反省自己到底有沒有做好。當然,也希望我這學期沒有讓學生們失望。總之,我個人的處事原則是,「與他人無關程度越高者,越可以我行我素;與他人程度相關程度越高者,就應謹慎從事。」為人處事,為他人著想是一定要的,如果想要不負責任的過一生,也不是不行,但是請對自己不負責就好,不要對別人的事情也一副「 事不關己,己不關心 」的樣子,非常的討人厭。
為師者不妨想想自己希望帶給學生什麼、而學生又希望獲得什麼?師生之間本來就有教學相長的關係嘛!也別嫌我太老土,有時候古人的話也是可以再拿出來回味回味,韓愈的《 師說 》就這麼說道: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當然,幾千年又過去了,傳道授業解惑已成了基本,在專業知識之外,老師的身教影響力也不容小覷,空有知識還不夠,有本事與學生搭起良好的溝通橋樑,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才是為師的精隨。我說這年頭… 當老師還真不簡單,當個好老師更不簡單呢。
也別說我只從老師的角度探討,相信每個人都當過學生,有疑惑就該認真學,也沒有繳了學費就是大爺這回事!與其要求老師完全符合自己的喜好,不如先檢視自己有沒有拿出態度吧。
總之,不管身為老師或是學生,情緒化總是沒有用的,面對各種不理想的狀況,反省才是王道啊!當然並不是做錯了才需要反省,反省是為了調整,進而達到自己原先設定的目標。共勉之!
(資料來源:陳立峰臉書、呂秋遠臉書;圖片來源:Marco Klapper, CC Licensed)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