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08.2015

300 歲的雜誌真的老了,紙本感覺雖好但有誰還能真心感受呢?

10234063403_91ba7f069d_z

做了十五年雜誌,或許我可以忝不知恥的說自己是「雜誌人」了。

從 2000 年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新聞組畢業後,我的工作與文章,陸續在兩岸三地的十來本雜誌付出與刊出。台灣的遠見雜誌、商業周刊、商業時代、TVBS 周刊、TOGO 月刊、財訊雙週刊、今週刊….,香港的彭博商業週刊 / 中文版,大陸的周末畫報、環球企業家、中國企業家、東方企業家、財經天下週刊…..。根據非正式統計與口耳相傳,我應該是歷來唯一擁有中港台三地全職工作經驗的財經雜誌人。這期間也寫了幾本書,也有不少報導翻譯成英文甚至法文,也有很多文章刊登在報紙、網站、乃至於被電視頻道採訪、轉載與跟隨,但因為今天主要談「雜誌」,就不再贅述了。

  • 雜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665 年

雜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 1665 年 1 月在阿姆斯特丹由法國人薩羅(Denys de Sallo)出版的《學者雜誌》(Le Journal des Savants),跟報紙一樣,都是為閱聽人傳播資訊的古老載具。當然,技術與新科技改變人類使用習慣的其實真的不算快,就像我在 15 年前剛出道時採訪 HTC,他們就已經預見有朝一日就連大爺大媽都會拿著智慧型手機,但這直到如今才真正成真。根據 GARTNER 統計,2014 年智慧型手機全球出貨量達十三億台,feature phone 只剩個位數比例。

  • 移動已經成為趨勢,但很多傳統產業還跟不上

進步確實是不如想像中迅速的。我在第一代 iPhone 推出時,就為文分析「Mobile Only」時代已經來臨,「PC 已死」喊了多年總算會成為事實,所有的網站也都必須盡快移動化。不過,紙本與傳統媒體建立起的市場與使用習慣,還是很死板與頑強,甚至是 Facebook、Yahoo!也是到了近兩年才積極轉向移動。如果連 Web 巨頭們當時都不完全理解 Mobile 帶來的巨大影響力,就更不用說很多傳統產業的管理者與工作者,如今真的是未開化了。

說未開化,或許太言重,我更不是要把你與眾人對號入座,但是比起智能手機的滲透率與普及速度,台灣人手上雖然有了最先進的 iPhone 6 Plus,但是在精美硬體之外,軟體上的使用者體驗,其實還是很差的。

  • 台灣多數的移動廣告都還很粗糙,但亞洲其他國家發展迅速

11 月中旬,我坐在 DigiAsia 台下,聆聽前雅虎奇摩董事總經理陳建銘(Frank)的演講。七、八年前,我曾經應雅虎奇摩邀請到韓國採訪,一方面了解關鍵字廣告的全球進展,一方面也了解到 Frank 深不可測的酒量。離開雅虎奇摩後,他開始投入移動廣告產品,在他口中,台灣多數的移動廣告其實都很粗糙,也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

陳建銘在雅虎奇摩任內,就對移動市場很有企圖心,這也是我在北京、香港發展的同一時間。而我在大陸這些年,看到大陸在移動互聯網的火爆,百度、騰訊、阿里巴巴、小米……等巨頭,都已經成為全世界創新能力最強的。前兩、三年,我在北京的朋友還常常要去矽谷看看有什麼產品可以拿回中國做的,但現在他們早就沒有山寨與模仿以及去美國遊玩的時間了,反倒是美國人對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實力很看好。最近蘋果 Apple Pay 與阿里支付寶的合作計畫,就可以從小窺大。

  • 台灣自己做不出好的軟體和 APP,就只能被「殖民」

支付寶的好用與驚人規模,我在十月中旬的蘋果日報與 Tec Orange 專欄中已經為文「美國有 Apple Pay、中國有支付寶,台灣政府卻只會在行動支付上給業者放鳥!」一篇,就不再多說了。另一個簡單的結論是:在全球化的時代,當我們台灣人自己做不出好的軟體與 APP 時,就只能被「殖民」了。

或許很少有學者研究日韓 Line 與美國 Facebook 對台灣人與社會的影響,但是在我心底,也確實有著一個不可能的想法:希望本土的 Juiker 或是更早的 M+,不只在台灣打敗 Line,更能夠「出口」到全世界。

  • 軟體正在吃掉全世界,但台灣還在製造硬體

這畢竟只是夢想了。我們都看到台灣走過硬體時代的成功,走到如今的軟體與 APP 時代卻太過空白。百度有 810 億美元市值,約為兩個鴻海,阿里巴巴有 2650 億美元市值,相當於 2.5 個台積電,當我們還在炫目於半導體與硬體代工的殘餘光環時,深不知 16 奈米製程甚至更微縮的晶片,以及所有的硬體,都是在為軟體服務的!軟體正在吃掉全世界!

真的談遠了,必須談回我自己的心路歷程。我這兩年真的發現,我們這一代人還沒老,三百多歲的雜誌卻真的已經老了。Netflix 執行長 Reed Hastings 預測在 2030 年,廣播與電視都會成為歷史,在那之前,紙本媒體應該更快成為灰燼。

  •  原本以為雜誌是分析觀點的最佳渠道,但新媒體現在也做得到

我一直深深以為,雜誌是承載深度視角、分析、觀點的最佳渠道,但現在我看到很多的新媒體與自媒體都已經做到了這一點,甚至即時性、設計力、覆蓋面與影響力更無遠弗屆(還不用砍伐那些無辜的老樹!)在互聯網完成去中間化過程後,報紙、雜誌、電視…. 傳統媒體渠道的價值已經不再,也正有更多的新渠道、新平台正在取代他們。你我都知道,Facebook 正為新聞網站創造更多的流量,台灣首大的新聞網站東森新聞雲,更有超過八成流量是來自 Facebook。

  • 紙本雜誌的觸感和氛圍很好,但現在越來越少人看啊

比起我在兩岸三地很多的「雜誌控」好友們,我真不如他們那麼深愛雜誌、那麼有感情,但我真心相信,摸到紙本的感覺與氛圍依然很好,但真的會去感受的人越來越少了,整體雜誌市場也越來越邊緣化了。現在坐在捷運上,大家都在滑手機,連我 65 歲的老媽都剛學會了微信。

我曾在大學剛畢業時,感嘆我錯過了人間、漢聲、影響….. 的雜誌美好年代,但我現在更興奮的,是我們正在體驗新時代的典範轉移!太陽花與九合一大選後也證明,年輕人更有理想與機會來改變台灣!

我正踏上 Mobile Internet Media 的創業新路上,希望有你一起共襄盛舉。祝 2015 新年快樂!

(圖片來源:Spyros Papaspyropoulos

不可轉載
BuzzOrange 報橘
關注台灣與全球政經動態,思考那些科技無法解決的事情。提供新聞之外,更希望提供一個場域讓你和我們經常地問「為什麼」;不要再別人說什麼我們就信什麼,所有事情不再只有「是非」、「藍綠」的二元選擇——我們需要思考,需要一直問為什麼。
關注台灣與全球政經動態,思考那些科技無法解決的事情。提供新聞之外,更希望提供一個場域讓你和我們經常地問「為什麼」;不要再別人說什麼我們就信什麼,所有事情不再只有「是非」、「藍綠」的二元選擇——我們需要思考,需要一直問為什麼。

更多文章


READ MORE

更多文章

READ MORE

LOGIN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請輸入你的帳號或電子郵件位址。你將收到含有建立新密碼鏈結的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