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是個令人心神嚮往的地方,想要外在美,在東大門、明洞等地,流行服飾到包包配件應有盡有,若想來點刺激心靈的內在美體驗,畫廊集中地三清洞是眾多選擇之一,尤其是11月才剛滿週年的國立當代美術館首爾館,更是值得一逛。
國立現代美術館現代汽車系列:李昢(展出至2015.3.1)
李昢是位在韓國及國際間頗受肯定的當代藝術家,在紐約現代美術館、威尼斯雙年展、東京森美術館等多座知名美術館都辦過展覽,從 1980 年代起,便用卓越的藝術美感,對社會思維提出疑問並探究,本次發表的新作之一便是「太陽城 II」。
一走進「太陽城 II」的展覽空間,長達 33 公尺、高為 7 公尺的鏡面空間,讓人眼睛一亮,彷彿在此體驗無限擴張、空間界限消失的感覺,同時地面則由鏡面的碎片組成,被切割成不規則形狀的碎片堆疊成片,且在某個角落還有許多燈泡固定在鏡面碎片上,觀者只能小心翼翼的從尖銳的作品之間行走,在超乎平常的展間裡,視覺上帶來新奇的震撼,卻又在肢體行動間,塑造一種奇妙的緊張感。
李昢從義大利文藝復興哲學家 Tommaso Campanella 論述烏托邦的著作《太陽城 The City of the Sun》中獲取靈感,書中描繪作者對理想城市的改革思想,李昢借用其城市形態,並利用鏡子表現隱喻,貼在鏡面的燈泡就像是巨大的火團般,吸引人們靠近。
人類通常在無法承受的規模和意識之下,會體驗到無法言喻的不安、恐懼,甚至是敬畏,在安靜的環境裡,充滿反射光的空間是靜態的,但是地面碎片的影像倒映在鏡子中,從不同角度觀看如同不斷被分割,就像是巨大寧靜下隱藏的瘋狂呐喊,彷彿是種極度壓抑的心理狀態,又或是改革過程中,檯面下不可免的激烈手段。
矩陣(MATRIX):數學-純粹的憧憬與深淵(展出至2015.1.11)
當代美術館的另一個展覽名為「矩陣」(MATRIX),象徵被排列與運算所限制的數學化社會,藝術家們生存在由數字構成的環境,無論是基本的食衣住行到作品售出的價格,還有作品數量及規模等都與數字相關,而活在這個時代的藝術家們是如何看待數學化的社會呢?
大曲線飽和 Saturation with Large Curve:Bernar Venet(法國)
對 Bernar Venet 來說,探索藝術本質的道具就是「數學」,作品「大曲線飽和」由複雜的數學符號構成,他希望觀者不要心存數學理論,只是純粹的欣賞數學符號構成的作品,從理論探討的嚴格束縛中解放,走向超越幾何造型的全新抽象世界。
從部分到全體 Part to Whole:Kook Hyoung Gul(韓國)
自然萬物都是由最基本的單位組成,進而演化成更大的個體,即使是人造物件也大同小異,都是從點、線延伸出表面,最後甚至成為一個空間。本次的木造作品擁有如此奇特的外觀,其實是在方形的空間中,擷取 3 個不斷移動的圓圈所留下的軌跡,經過點與線的分析後,演算出最後的 3D 結構,採用 9,076 根木條、花費 10 位工作人員4天的時間組裝,以編織與堆疊的手法呈現出如傳統木工般的精準,將結構學發揮到極致。
真理之城 Castle of Truth:Song Hee Jin(韓國)
將數學家 Choi Jae Kyung 的隨手塗鴉混搭後貼滿整個房間,其中還有一朵朵的「數學之花」點綴,這些以數字及數學公式創造的花朵,不但是學理的象徵,也富含生命力。
看更多首爾當代美學系列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