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台南新美街的「泉興榻榻米」開店超過一甲子,目前由第二代老闆李宗勳接手。而歲月與經驗的痕跡則刻印在第一代老闆,也是李宗勳的爺爺─李金水那雙粗勇的手掌上。李金水出生於台南佳里,十六歲時便向日本師傅岡田學習製作榻榻米的手工技藝,今年八十八歲的他早已退休,每當說起榻榻米,眼神卻還像個小男孩見了玩具般炯炯發亮。
日治時期,台灣社會對榻榻米的需求量很大,當時日本警察一個月的薪水為日幣二十四元,但榻榻米師傅收入卻可高達六十元日幣,是相當優渥的工作。李金水經歷了三年多的學徒生涯,來到當時舊稱「帆寮」的新美街開店,開始他的榻榻米事業。
榻榻米一般來說分成兩個部分,表面是以藺草編織而成的草蓆,草蓆之下則是稻草墊,稻草必須經過陽光曝曬,完全乾燥後再用雙手慢慢壓製。製作榻榻米看似簡單,卻是必須兼具技巧與體力的工作,裁切出需要的尺寸後,將蓆面包覆於稻草墊上,接著僅能仰賴雙手和種種工具,一針一針將反摺的布邊,堅實的穿過五公分厚的稻草墊,包覆固定於兩側,緊密縫合,最後用鉤子把縫線仔細拉緊,草蓆與草墊彼此密合,一床平整的榻榻米才得以完成。
如此辛苦的技藝,很少有年輕人願意學習,歲月奔流,曾經強健的雙手,無法再讓針自由穿梭於厚實的稻草墊,許多師傅等不到傳承的人,就離開了世界……。李金水師傅也碰上了同樣的困境,他的四個兒女全部出外工作,沒有繼承榻榻米事業。但緣分總是來得突然,接棒的第二代老闆竟是孫子李宗勳。他因為學歷問題辭掉工作,在家待業,爺爺便建議他學習榻榻米技術,沒想到就這樣走入這份擁有溫度的記憶。
起初,李宗勳不太情願,這就是出賣體力的工作,為什麼不能待在有冷氣的辦公室用自己的頭腦賺錢呢?與爺爺發生口角成了家常便飯,偷吃步縫製榻榻米,亦或是無法早睡早起的作息,都免不了爺爺一陣斥責。但後來,因為自尊心與好勝心的緣故,李宗勳心想倒不如認真學完,就可以不要再聽爺爺的指示了。然而,定下心學習的過程中,承襲更多爺爺謹慎、細心的精神,這樣的心態轉化,像榻榻米上細緻的紋路,榻榻米就這樣在草香與來回的針線之間成為自己一生的事業與使命。
在手工與機械製作的選擇裡,李宗勳曾經猶豫,機械製作速度快且產量大,省人力也省成本,爺爺也告訴他,未來十年、二十年都不會有榻榻米師傅,機器是替代的方式。但李宗勳卻仍堅持手工製作,因為機器冷冰冰的身體與制式化的製作過程裡沒有人情味,只有手工做的會令顧客感到甘心而溫暖。
溫度,才是最珍貴的記憶。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