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市場就像走進一場 Live show,一個地方的生活匯集在市場裡自然上演著,沒有一絲矯揉造作。早晨九點轉進位在酒鄉納帕舊城區裡媲美舊金山渡輪大廈的熱鬧市場,很難想像這座市場的對面是一座人們不願走進而倒閉的葡萄酒、美食、藝術博物館。2001 年這座博物館集結了各方名人和龐大資金風光開幕,博物館的宗旨在推廣酒鄉的葡萄酒、美食、電影藝術文化、和有機農耕。但開幕後除了外來遊客,絕大部分的社區居民卻對這座與生活無法相連接的博物館興趣缺缺,博物館終在 2008 年倒閉關門。相反地,多數社區居民選擇走進相隔一條街的這座市場。週末早晨和博物館相連的停車場裡,假日農夫市場人潮絡繹不絕,一旁空置的博物館更顯得落寞。
推門進入市場裡,入口處的咖啡店已經排長龍,很難想像一星期前這裡才發生大地震,人潮卻一點不減少。在吧台等著手沖咖啡的時候,咖啡師拿出了一張他的愛犬的照片,就這樣我和其他客人開始和咖啡師聊起天來。在市場裡等一杯咖啡的時間,大家就這樣輕鬆的分享自家的阿貓阿狗,關心著地震對社區的影響,居民和遊客霎時和社區有了互動。愛仙姑耳朵極度敏感一向對吵雜的地方非常不能忍受,卻唯有在市場裡我願意在人聲鼎沸的狀態下,毫不煩躁的打開我的耳朵聽著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在市場裡不用 Google 大神,只要打開耳朵就可以知道很多社區事和天下事。
市場裡所有的餐廳和商家都來自納帕市或是鄰近的社區;各家餐廳所用的食材部分也都取至附近的小農場或是牧場;當然酒吧供應的啤酒很多也都是來自附近的微型釀酒廠。如果有時間願意和店主聊聊天,很多時候店主都會非常熱情的介紹商店的歷史,使用的食材,私房餐廳、景點,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很多故事都可以搬出來告訴你。透過各商家和餐廳,當地的文化、生活和特色一點都不刻意的在市場裡舞動著。
納帕市是個知名的觀光城市,在此居民和遊客的需求往往很難平衡,這也是對街倒閉的博物館一直面臨的窘境。遊客來此觀光短暫停留而居民才是在社區裡生活的人,唯有讓社區居民願意走進這裡,這座市場才能永續經營。平日晚上,業主也定期在市場裡舉辦講座和家庭電影欣賞會;邀請社區裡的非營利機構舉辦講座讓社區民眾可以更了解所居住的社區;也會邀請餐廳的主廚或農場的農夫和居民作交流或提供教育活動;電影欣賞則是讓民眾在夏日可以藉著電影有機會和孩子們同樂。社區居民利用市場這個空間認識和參與社區,讓市場更融入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裡。這座市場的創辦人 Steve Carlin 的創立宗旨就是希望這座市場可以社區化,讓這座市場可以提供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並且成為社區居民的聚集中心。
近年來,台灣各個地方政府都大力興建文化園區或是創意園區。但是市民真的需要這些無法和社區接軌,失去當地社區靈魂的文創園區嗎?忽略社區居民的參與和融入,剷除了社區原本的文化,文創園區終將淪為一塊失落的空地或是虛有華麗外表的建築物,而人流失了靈魂又如何孕育創意?我們在這些文創園區裡真的看見了屬於這個城市的生活了嗎?經營不善破產的博物館和以社區化為宗旨的市場或許值得我們借鏡和深思。
如果你喜歡愛仙姑的市場文,歡迎加入我的臉書 ,那裡會有我的市場小故事。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