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聽到「混 Hun 共同工作空間」這個名字,怎麼會和咖啡廳連在一起?他們是這樣描述自己的:「混」是名稱、 「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是一處讓人可以認識不同領域的人,以及可以共同或各自獨立工作在同一個場域。所以這裡,不盡然是咖啡館。
以咖啡店為平台 搭起跨領域橋樑
在台北,走進任何一家咖啡店,一定會看到的景象是有人拿著筆電在工作,咖啡店之於某些城市人而言,就像行動辦公室,而在「混 Hun」裡,提供讓你專心工作的空間,它以共同工作場域(Co-working space)為概念,這裡是一種共享環境,卻各自獨立工作的新型態空間。以日租、月租、年租的方式,租借桌椅或空間,並內含咖啡、茶等飲品。同時於空間內,提供簡單辦公室設備、用品,甚至工作機具、機台等。與傳統的辦公室不同之處在於:共同工作者通常不會隸屬於同一個組織之下。共同工作空間主要是提供給「個人工作者」、「新創事業者」、「小型組織團體」、「小型公司」等等那些雖各自獨立工作,卻也期待與同個空間裡的工作者能夠激盪出更多想法者 。
但或許你會問,為什麼要花錢「包月」租用這裡的空間?「混 Hun」的負責人游適任說,共同工作場域最大的好處,就是讓不同領域的工作者在這裡,可以有機會相互交流,也許就此找到手上工作正缺少的關鍵人才,或是打開工作的另一扇窗。
伴工識別卡、辦活動 串起交流契機
因此游適任特地設計了一套「媒合」方法,首先讓每位新進的工作者,先拿到一張「伴工識別」,填妥上面資訊後,領取一張號碼牌,並將上面的號碼寫在辨識卡上,再將之釘至公告欄上,此時,便是靜待有緣人的到來。
游適任另有一套「社員制度」,他會不定期舉辦各式活動,讓已是會員的工作者彼此交流,找到新契機,他說,目前已有文字工作者、漫畫家、寫程式的、小型創業團隊等確定進駐。
半開放、多交流 Co-working space 核心概念
共同工作場域(Co-working space)的理念,在歐美已流行 7、8 年,日本、北京、香港等地 2、3 年前開始進行,而會想在台灣推廣這樣的想法,游適任說,最初是因為自己在開廣告工作室過程中,常被身邊的朋友問,「有沒有認識會電腦繪圖的人、程式設計的人」,再加上有次到日本,朋友帶他參觀當地 Co-working 的空間,讓他決定打造一個以咖啡店為輔的共同工作場域平台。
游適任並解釋,共同工作場域(Co-working space)乍聽之下和分租辦公室、育成中心、藝術駐村很像,但其中不同之處在於,分租辦公室是封閉式,外人沒事不會進去,而共同工作場域是半開式空間,外人可以自由來去,並有常駐工作者,整體環境也不像辦公室嚴肅,「最重要的核心是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因此這裡常會辦活動讓彼此認識,但經營者並不干涉活動內容」。
所以來這,你喝的真的不是咖啡…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