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製造業的大工廠,也是世界筆記型電腦產品的中心。但是,卻是個難以孕育出成功的 Startup 的地方,而我們有辦法面對這樣的困境嗎?
- 台灣製造世界 90% 的筆記型電腦,但不代表有競爭力
至今,台灣依然管理、操持著世界 90% 的筆記型電腦。所以,確定的是我們的經濟前景一定一片光明囉?
事實上,過往擁有科技島美名的台灣,獲得的利潤不斷下降,競爭卻比過去任何一攤都還要激烈,甚至就連顧客也開始出走。台灣目前極度需要來個大改造(reinvent)。但是,過去一直是國外代工廠的傳統、階級制的公司文化,這些事情都變成新一代新創公司向前的阻力。
台灣在 1980 年轉型,從勞力密集的經濟體走向高科技之路。你可能沒有聽過以下每間公司的名字:廣達電腦、仁寶電腦、和碩聯合科技、緯創資通、英業達,不過這些公司加總起來,製造出全世界九成的筆記型電腦,包含 Apple 與 Dell 電腦。
靠著幫別人製作電腦的利潤越來越低,再加上中國與越南崛起的競爭力,比起過去十年兩位數的成長,十年後的今天,就算是台灣排名前五的公司收入也下降了一半以上。
從 2011 年來,全球 PC 的出貨量從 3.63 億下降至 3.52 億,2013 年初又遭遇了更劇烈的下滑。
PC 出貨量全球性的下降,從 2011 的 363 百萬到去年的 352 百萬,在 2013 年又遭遇到劇烈的下降。台灣 PC 製造業已經將注意力轉往平板電腦,不管如何,已經回不去過往那種對於筆記型電腦的統治力了。
- 小市場仍是致命傷?創新是台灣未來的出路
此時此刻智慧型手機的銷售量快速成長,HTC,台灣唯一、同時也是最廣為人知的手機品牌,曾經是美國排名第二的手機供應商。現在卻在市佔率與乏善可陳的銷售數字間掙扎,HTC 的手機並沒有可以與 Apple、三星匹敵的功能。在價格上也無法與中國崛起的手機商,像是小米、華為一較高下。
創新,絕對是台灣未來的出路。
人口約 2,300 萬人左右的台灣,市場相對的小,而在島上的企業大多也為中小企業公司,如果不想辦法把產品跨海銷售出去,一樣很難賺錢。
比起其他競爭對手,台灣很少把心力放在研發與市場上。過去十年我們花在研發上的預算持續穩定地成長,在 2011 年有 260 億,但這只是南韓的一半而已。南韓一樣專注於科技產品,台灣持續專注在設計與製造硬體,卻乏軟體事業的發展,而軟體才是在未來可以賺錢的領域。
- 台灣的文化限制:穩定的工作,比冒險犯難更被老一代推崇
不過也許問題在更深層的地方。
大部份公司的文化、社會,似乎都在跟創新對抗。許多台灣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在受教育之後找一份穩定的工作,而不是去追求、找出孩子們真正的興趣。而在公司文化內,許多公司都是被大家族掌控、被老一代的人所領導,比起創意,這些人更喜歡員工超時工作。
「這種管理文化從 1980 年開始就存在了,上位者一直有這種心態,而到現在領導高科技產業的,仍是同一群人。」趙志謀說。這種文化限制讓想衝破束縛、嘗試做出不一樣火花的年輕人窒礙難行。但是,趙志謀成功了。過去他是一位設計電路的科技工程師,工時超長,每天要工作 14 個小時。這不僅傷害他的身體,也傷害他的家庭,所以他辭職了。
在傳統公司的氛圍中你不可能創新,如果你每天都很累,光是應付上層的指令都來不及了,談何創意?趙志謀辭職之後,因為家族中有個人要清理家裡四層樓的窗戶,引發他製作自動清洗窗戶機器人 hobot 的想法,之後他成功賣出了 2 萬台機器,收入比以前高、工時比以前短。
當面臨社會與企業的壓力,創新似乎變得無比困難。2012 年台灣公司與個人獲得了 11,628 條專利,與南韓的 14,196 條專利相比雖然少了一些,不要忘記台灣人口比南韓還少。「台灣其實很有創造力,不過通常都被限制住了」趙志謀說。
除了文化之外,政府政策也是個問題,台灣並沒有把新創公司的創業環境打造的很好,就稅法來說,連 VC 的投資也會被課稅。還有繁文縟節、保護主義讓科技公司在擴展美國、中國市場時難以雇用國外的人才。
- 突破,就靠這些新創公司了
台灣人很熱衷在新事物與產品上,像是 netbooks、phablets、App、遊戲、行動網路等,同時網路廣告也蓬勃的成長。越來越多人選擇跳出來創業,AppWorks 林之晨也說未來台灣創業者一定會更多。
像是 AppWorks 的團隊 Chocolabs,提供人們在手機上找尋想看的電視頻道以及音樂影片,下載數量已經超過 200 萬;還有在 2010 年成立的 GoodLife 提供餐廳等打折資訊,現在已經是台灣排名前 130 的網站,擁有 50 萬名會員。
這類的能量讓許多人相信,台灣一樣可以轉型為創新取向的經濟。我們有厚實的科技製造工業當背景、大量的人才,還有越來越多的信心與能量聚集,相信這些可以幫助台灣克服這些擋在前面的障礙 。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