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自由工作者,年資即將十個月。對於這職位,我樂在其中,如果要我對這份工作給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
自由固然令人著迷,不過一個不隸屬於組織的工作者所能享有的自由,跟你的想像恐怕有落差。不打卡不進辦公室,換來的是夏天沒有免費冷氣,工時隨業主需求浮動。興之所致,我可以在周一看早場電影,周二就去過夜生活,只是周三得對著提款機發愁:三個月前就完工的案子,業主怎麼還不發薪水?
雖說個人主義是這時代的王道,真要從組織群體裡逸出,自由工作者的代價其實不小。不信,看看部落客米果的《13 年不上班卻沒餓死的祕密》吧,要想得到自由,紀律、效率、財務控管、談判與協調能力⋯⋯一樣少不得。想起上班族的日子,勞健保有雇主每月扣繳,進辦公室用水用電喝茶咖啡的成本由雇主包辦,工作不如意時,多少可挾公司之名獲庇蔭之實⋯⋯一旦爭了自由,這些便利和便宜拍拍翅膀一去不回頭,剩下的唯有自己,和我脆弱的自由。
但,自由工作者的終極魔力,就從這裡開始。握著自由,對著眼前無數坦途,這才發現,過去在上班族的大傘底下,我根本是與世隔絕的井底之蛙。我的勞保跟健保是怎麼計算的?每年繳的所得稅,其實不代表我跟這國家的穩定關係,「一言難盡」才更接近。過去被動接受公司給付薪資的我,遇到上門的業主一句「你開價吧」,才驚覺自己的工作能力與多少金錢相稱,我充滿懸念,或說毫無概念。
幸好我是好奇心跟求知慾旺盛的人。無知,之於我作為自由工作者,是完美的起點。從最實際的個人產值、稅制、保險等數字常識,我一面透過 google 和不恥下問學步,一面延伸出更大的好奇:這個世界認定一個人,常常以數字或價值作為衡量標準,那麼我該尋求怎樣的數字或價值,才會得到滿足?每天花多少時間工作?承接怎樣的工作?賺取多少金錢?開銷多少儲蓄多少投資多少??
教人如何自立、接案、發揮創意的工作實用書很多,比如我曾買的《為什麼他接的案子比我多?》。這本由設計師所寫的書,提供許多自由工作者接案和創業的經驗法則,不只回答我上面的問題,連怎麼寫 email 給業主,怎麼議價,如何因應有問題的業主和案子,一應俱全。
但我越讀越覺得,比起挪用他人的方法,我更在乎的,其實是透過別人的經驗界定我和他的不同。作為一個自由工作者,我想追求的,不只是維持穩定的工作和收入,而是在每一次工作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獨特之處。這些獨特之處,或許不見容於充滿 SOP 的組織架構,卻助我建立專屬我的工作內容與風格。
我認為,自由工作者的終極目標,是透過工作建立自己的 free style。而這個獨一無二的 free style,或許能回答一個最核心的問題:我該如何讓個人價值與能力擴充到最大、最極致?
我相信,若仍身陷上班族生涯,我勢必不會發現自己渴望解答這個問題。在徒勞的、規律的上下班中,把小確幸當做麻木生活的救贖;置身於那樣的生活,我不可能問自己:我如何才能發揮潛能到達極限?
即將上映的《露西》,描述一個女子如何受藥物刺激,變成潛能完全開發的超能人類。在我的版本裡,這個故事的觸媒不是藥物,而是一個身分。我是自由工作者,我的潛能,從自由的那一刻開始無限延展⋯⋯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