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是世界上最年輕的移民國家之一,西元1300年以前波里尼西亞人移居至此,形成毛利文化。1769年庫克船長James Cook數度造訪並繪製地圖,陸續帶來捕鯨船員及傳教士。1840年簽署懷唐伊條約,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國為主的歐洲移民蜂擁而至。
紐西蘭有良好的治安與生活品質,2012年OECD經合組織評為:環境十分適合居住,工作與生活能取得平衡。2006年總人口約450萬人,約67%為歐裔,原住民毛利人14.6%,亞裔9.2%和其他太平洋移民6.9%。「2010年蓋洛普潛在淨移民指數」紐西蘭名列第二。可見她除了是動物的天堂外,也是許多地球人心目中的樂土。
我們一路上,遇到很多“外國人”,德語系國家遊客的比例很高,幾乎隨處都聽得到德文,很好奇為什麼他們要千里迢迢到紐西蘭。有很多是到這裡打工度假的年輕人,他們覺得這邊離家遠有成就感,用英文就能溝通,打工很方便。也有不少像我們一樣帶著小孩,租露營車隨性遊玩。亞洲遊客更多,大部分是乘遊覽車的旅行團,也有不少年輕背包客。
有回在露營區和一對美國人聊起來,他們說美國治安越來越糟,人權狀況令人擔憂,所以來紐西蘭探路,希望有機會能留下來工作。一次跟英國夫婦聊,他們在新加坡 工作,趁假期帶小孩到紐西蘭玩。他們說英國物價過高,想在工作地點附近找個適合居住的地方非常困難,他們很滿意新加坡的工作條件及環境,但想順便看看紐西蘭的可能性。
在南島東岸往西岸的偏遠山郊,因為附近沒有露營區,晚上在路邊停車煮晚餐,忽然有車停下來,問我們是不是迷路了,聊了一下,原來他們是德國人,在這裡定居三年。他說屋子就在山上,直到西岸都不會有露營區,還是在他們山頭的家外面過夜吧。
我和歐樂考慮了一下,眼見四下無人有點怕怕,但還是開上山看看,天呀,他們的“家”真的是在星空下呢!房子是一個大帳棚,廚房是一個改裝的舊巴士,浴室是個鐵皮屋,而廁所…該算是古早味的茅坑吧。這麼天然的便所,讓人有點不習慣,很好奇他們為什麼要遠離家園,到這裡過這般離群獨居的生活。
一早起來,放眼365度,全是綠油油的山脈,小朋友玩著四處張羅來的腳踏車,盪著大樹下的鞦韆;媽媽忙著在菜園採收,準備做早餐。她說幾乎所有的食物都是自給自足,或是跟鄰人以物易物取得。所有的住所和電力水力,是先生一手打造,雖然簡單,但冬天還是有暖氣撐得過。
問他們如何開始這樣的生活?她說,第一次和先生來紐西蘭玩就愛上這裡,第二次來到處走透透,尋找想要生活的地方,在別處住了一年,最後發現這塊人間仙境,租了地,就自己一磚一瓦的蓋出自己想像的天堂。德國的家人其實開始都有點反對,但造訪這裡之後,家人就瞭解他們想留下來的原因了。
他們有三個小孩,最大的七歲,最小的還在襁褓中,老大還沒去上學在家自習。我問老大有沒有其他朋友,他說山腳下有其他小朋友,可是好像要搬走了。不知為什麼,我覺得他好像有點孤單。小朋友們很快地熟捻起來,看得出來他們很高興有其他小孩來訪,最後還依依不捨地道別。
歐樂問,你有辦法這樣生活嗎?我說這麼遠離塵世,幾個月還可以,太久應該沒有辦法。這樣對小孩比較好嗎?也許目前優點多於缺點,但等小孩再大一點,肯定會覺得無聊想飛吧… 有機會看到這麼不同的生活方式,這麼特別的移民家庭,也算是奇遇。
在路旁偶有搭便車的背包客,通常都是兩個人,我們位子不夠。有次載了一個愛爾蘭女孩,十分活潑健談,她說她很愛自己的國家,但因為不景氣,年輕人很難找到工作。跑到澳洲打工,存點錢就到紐西蘭搭便車旅行,也希望找到長期的工作機會。我好奇的問,一個女孩子這樣的旅行方式危不危險,她說不想因為害怕,就綁手綁腳走不出去,路途上她結識很多別的旅人,大家都會交換心得和情報,自己的直覺也更加敏銳,感覺有危險就不會隨便上車。哇!年輕只有一次,能這樣冒險實在太酷了!
一路上我們談了很多愛爾蘭的音樂,我聊起台灣的學運,她也說了愛爾蘭的政治衝突,其實有幾分相似之處。愛爾蘭的語言,豐富的詩歌和人文…讓人心生嚮往,有機會去真想去看看。相信透過她的熱情,讓許多人想好好認識她的故鄉。朋友們,出了門我們就代表臺灣,利用機會好好宣傳吧。
有次在小魚村的酒吧休息,和亞洲面孔的老闆娘閒聊,她來自香港。我十分訝異的問,香港這麼繁華,怎麼能適應這麼靜謐的小村落呢?她笑著說,年輕時在香港賺錢好,老了退休後,就是要在這樣的地方享受人生。
最後回到奧克蘭,造訪了幾次中國城。區內中英文夾雜,有的小館叫台灣,有的麵店叫西安,有的餐廳叫越南… 大家和樂融融一團和氣。同是離鄉背井人,除了想家,更念的,該是記憶中的家鄉味兒了。
移民者遠離故鄉,盼望能找到夢中的樂土,在新的土地上,落地生根。每個人身上揹負著不同的包袱,也載著說不完的故事…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