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清晨蠻冷的。據友人A說,這還算暖和的天呢。我踏出巴黎暫租的公寓,拿著個購物袋,漫步前往不遠的穆浮塔街市場(Rue Mouffetard Market)。「跨年前夕市場有沒有開呢?」我揣揣地想著。皮夾塞著黃色紙條寫著的購物清單:棍子麵包、紅酒、晚餐食材。從如此簡略的清單,對於晚上要煮什麼的完全沒概念是如此顯而易見。嘴上一呼就一陣霧氣,把衣領整整。早晨的巴黎大夥兒看起來都還沒睡醒,街道上安靜莫名,和昨晚充滿狂歡聲響的樣貌完全不同。勉強睜開的眼,期待的只是咖啡因。
但過了轉角踏進市場,整個人像被打興奮劑一樣活了起來。左手邊的烤雞正在爐子裡旋轉著,底下舖滿馬鈴薯塊承接滴下來的油。真恨不得立刻就買一隻回去;右手邊的菜攤就沒什麼吸引人的顏色,所以我只抄了把芹菜。菜攤老闆娘想和我說點什麼,發現我聽不懂法文就鬱鬱寡歡退回去。抱歉囉,打擾你們法國人最愛瞎扯的興致;向前經過著名的海鮮店,我和友人A開始研究那一大堆的扇貝。1公斤13.8歐,這到底是貴還是便宜呢?友人A說:光殼就重死了吧。也對,所以連同淡菜和牡蠣也一同放棄今晚上桌,轉身走進店裡買了一大塊深海白色魚肉;重點是選上好幾瓶紅白酒,還有排隊買麵包。歐,那剛出爐的棍子麵包啊。法國人果然了得,跨年夜前也絕對不打馬虎眼的現烤麵包。臨走時手上像電影中般袋子裡塞著好幾條棍子麵包,還塞了幾個可頌。然後心滿意足走進對面咖啡館,狠狠灌入expresso。
後來對於巴黎,念念不忘的都是早上這段買菜的經驗。
旅人似乎和菜市場總是微妙。既然是旅行,和廚房關係總是遠了點。沒刀沒鏟的,看到豪邁的肉品海鮮,自然是無能為力。即使口水垂涎也只能黯然離去。於是,旅人在菜市裡,頂多弄點蔬果熟食,切麵包吃水果,搭配少許熟食,可能弄個三明治什麼的就打發掉一頓館子錢,好節省一下旅費。這種工具性的用途,似乎不特別安排也罷。本來嘛,時間真的就是金錢,還有那麼多景點要逛,拿來逛菜市場多可惜。
可是市場真的很好玩啊。首先,一座城市最古老的地區,旁邊一定有一區最大的市場。如果喜愛老城區的調調,或想要認識最原始的庶民生活,絕對要順著當地人買菜的路走一遍。想啊,在那個沒有冷藏設備的年代,採買食物絕對是每天例行的重要工作。除了穀類和根莖類蔬菜,其他肉品蔬果都得日日採買。
於是揣模著家庭主婦的思考,今早牽著孩子上市場,我會幹些什麼呢?先把主食弄妥當吧,然後走到熟識的攤子,看看今天有什麼好料。決定好了晚餐吃什麼,接下來該找點調味料了。看到隔壁太太挑著東西,他那掛在曬衣桿上的衣服還真醜。孩子哭鬧了,給他點糖果吧。跑了一上午,換給自己吃個好的打打牙祭。
【築地市場的煎蛋早餐】
【香料攤:烏茲別克塔什干的中央市場】
【香料攤與老婦人:尼泊爾加德滿都市場】
【鮮魚攤:菲律賓巴拉望】
【蔬果攤:德國佛萊堡】
我每每都在這樣的模擬遊戲中,找到看不見的細節,還有吃到每次旅程裡最懷念的食物。是啊,最好的小吃,永遠都是菜市場裡的那幾攤。如果一偷工減料,在市場攤販的殘酷舞台上,馬上就會從門庭若市變成門可羅雀。而歐吉桑永遠都會是最佳的指標:哪一攤最多一個人的大叔在吃,鐵定就是最佳選擇。
有時候市場也是旅人衡量物價的好地方。物價很奇妙,這種相對的概念,看數字沒感覺,但一換算就知道是偷笑或心痛了。因此對人生地不熟的旅者來說,要判斷自己是不是被耍了,最快的方法就是參考一些熟悉的物品價格,來看看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例如瓶裝水啦、西瓜啦、麵包啦等,都是常用的判斷標準。而逛市場的好處就是可以透過詢價,減少許多時間。而有時也可以發現一些意外的事情。
例如在烏茲別克的費爾干納谷地,我在逛當地的露天市集時,發現這從農田裡一批一批運來的洋蔥。那洋蔥厲害得很啊,一卡車卸下一籮一籮的,先從一大袋開始賣。買的人將這洋蔥用推車載到另一個角落,然後全攤在地上,用一桶一桶開始。之後買的人又將一桶一桶的洋蔥,送到另一個角落的零售點。我這下子好奇了:這樣不就是所有人都知道誰賺了多少。要是我絕對是去買一大袋洋蔥回家放著,也絕對不會一兩個的在攤子上挑。這樣不就每個洋蔥都比較便宜嗎?
之後照例在早餐攤子吃烤羊肉配綠茶時,把這問題問了會說英文的老闆。老闆倒是很有意思的說:我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你如果要一個,就買一個;要一袋,就買一袋。為什麼只要一兩個卻要花錢買一大袋呢?而且如果買那麼多,那不就不能每天來市場了嗎?
搞了半天,原來「來市場」才是目的。不是來尋機賺錢的,而是踏踏實實的用種出來的東西交換生活所需。賣掉了莊稼,吃頓飯,交交朋友打情罵俏。何必算計著自己拿了多少呢?
所以,下次旅行時,適度捨棄掉那些旅遊書上的著名景點吧。問問你的旅館主人去哪兒買菜,問問城市裡最大的市場在哪。然後輕裝前往探險吧!去看看菜市場裡的那些事兒,說不定你會聽到更多。
喔,或是吃到更多。
COMMENT